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林鸣:“色香味”的陷阱有多深?
作者:林鸣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点击数2265  更新时间:2011/5/5 8:59:26  文章录入:user10  责任编辑:user10

  中国餐饮历来讲究“色香味”。这要感谢老祖宗的真功夫,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烹饪财富。不想如今有些餐馆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走捷径,用化学色素来调色或兑味儿,把食客的胃当成了“化学实验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摆在餐桌上的精致食品,往往是些“色香味”俱全的化学盛宴。

  以“色”为例,如果消费者“以貌取食”,过分偏爱“色泽”鲜亮的东西——比如亮晶晶的大米、雪白的馒头,清一色的西红柿,商家就会想方设法地迎合您。其实,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馒头有点发黑,大米的颜色暗淡一点儿很正常,西红柿哪能长出色彩均匀的红色?事实上,亮晶晶的大米是使用了添光剂的,白馒头是加了过氧化苯甲酰的,红色西红柿是使用催熟剂催出来的。近日媒体披露,一些餐馆的老板和大厨对各种化学色素堪称得心应手,要做红烧肉,就用橙红色素;做三黄鸡,就用合成色素柠檬黄……总之,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我们不禁要问:这开的是饭馆?还是“染坊”?

  再者,部分消费者迷恋香味,于是市场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一滴香”、“纯天然”、“祖传秘方”等产品。使用这些玩意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出迷人的“香味”,既没有营养,还对健康不利。比如某鼎鼎大名的所谓纯香酒,香味就是勾兑出来的,但酒商打死也不会说出真情。因而就出现了食品企业员工坚决不吃自家产品的“怪事”。不过,就算您不吃自己造的东西,总得吃别人生产的吧?轮回报应,哪个又能逃得出去?

  追求“味觉”更加可怕。只为满足自己的味蕾,就不惜付出健康代价——这个买卖可不值。殊不知一批“专家”投其所好,为了满足消费者特殊的“味道”需求,“研制”出众多“香喷喷”的调味剂。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市场上的调味剂每年销售已达200多万吨,有2000多个品种,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合法的,有多少是非法的,一直是笔糊涂账。眼下,“瘦肉精”的阴霾还未消退,一种名为“牛肉膏”的东西又冒了出来。它神通广大,点石成金,能将猪肉轻易“加工”成为口感逼真的“牛肉”。这些家伙只顾把钱赚到手,哪里还管你的死活?

  营养学家告诫我们,本来,吃饭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营养,保障体能。如果过分追求“色香味”等其他东西,其实是给了不良商家一个鼓励的信号。而他们的胡作非为,又反过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威胁。那么,今后该吃什么和怎么吃?专家说:欧美国家的人们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值得中国人学习,那就是他们在日常饮食上一般只追求营养价值,并不片面追求“色、香、味”等其他东西。比如蔬菜,他们大部分都是生着吃,因为一经煎炒烹炸就把维生素破坏了。虽然蔬菜生着吃没有良好的口感,但至少没有添加剂吧?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不服气——我们是餐饮大国,哪儿用的着“蛮夷”来教?正如许多游客从国外回来,总嘲笑外国人做的鱼太腥,菜无味,真真叫人难以下咽。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极大地满足了视觉和胃之后,我们也把一大堆调味剂、添加剂、染色剂吃进去,让它们在自己的肚子里施展身手。正是:舌头好骗,健康难瞒。所以,在日常饮食中,咱们就把“色香味”留在记忆的深处,多吃鲜活的食品,不盲目追求口感。实在馋了,就做一回“精神会餐”。为了确保健康,啥话都不说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