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对新形势下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 |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点击数981 更新时间:2011/5/12 9:05:10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
|
|
多年来,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为检验检疫依法把关,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跨越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妥善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是国家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呈现出技术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的趋势下,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解读 (一)国际经济发展态势 1.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低端制造业从中国向周边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但同时向中国转移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在增加。这一趋势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由粗放型、低附加值向集约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此外,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 2.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影响不断上升。 3.金融危机后,全球供给和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各国在技术力量、研发力量的竞争,中国制造要保持市场优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4.气候变化、资源和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二)国际贸易发展态势 1.规模增长与结构变化。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上。制成品贸易是货物贸易的主体,依托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升级是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续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产业内贸易成为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上升,新兴服务业前景广阔。贸易地区结构特征:发达国家一直保持主导地位;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金砖“五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2009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是贸易救济措施,即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二是各种苛刻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三是环境性贸易壁垒,包括环境保护标注、环境技术法规与标准、产品检验检疫制度与措施、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等。 (三)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1.出口增长太粗放。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使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因此,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增加值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按照WTO的统计,自1995年WTO成立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640起,占全球全部反倾销立案的19.36%。除此之外,中国产品在国外还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技术、环境贸易壁垒限制。 3.要正确认识中国内外需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出口从来不占主导。但必须指出的是,对外贸易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当前检验检疫标准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与成就 检验检疫是我国最早建立和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机构之一,基本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初始萌芽期(1929-1949年),共制定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化肥、原糖等少数商品标准30余项;起步发展期(1949-1978年),共制定标准134项,商品覆盖面约占当时出口总值的3/4;战略转型期(1978-1998年),1992年,国家同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下称《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代号为SN。到1994年底,共制定372项标准;领域扩张期(1998-2001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成立,《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下称《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跨越式发展期(2001年至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立,保留了《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在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方面得到进一步强化,共制定行业标准2786项、国家标准1295项、国际标准15项。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谋求的发展必须要讲质量和效益。因此,在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 2.如何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出口附加值,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思考标准化先行可以帮助解决的技术问题,努力提升检验检疫整体形象,是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3.技术法规和标准如何在WTO框架内对国际贸易发挥最大化作用,也是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随着检验检疫业务工作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检验监管模式的调整及新的法规、规章的出台,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5.在保障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特别是发挥调控进口、促进出口作用方面,标准化工作更应该先行思考。 6.全世界已有几百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其中90%以上是自由贸易协定。这就意味着标准化战略重点应纳入区域标准化研究与对接。 7.美欧日主要经济体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等计划,其中包括食品工业,而食品出口、轻纺工业出口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因此,中国制造要保持市场优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技术、管理控制以及标准化等方面加强研发和提升。 三、应对新形势,谋求新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扩展标准化的工作领域。一是要不断强化检验检疫工作管理标准的比重,并予以细化。二是针对货物节能、低碳、环保以及公共安全等性能指标,开展研究并制定检验检疫把关标准。同时,加强“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领域的战略拓展。三是针对服务贸易比重的增加以及对外投资战略的实施情况开展对策性研究,挖掘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发展新的增加点。 2.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通过标准的不断升级修订以及贯彻实施,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不断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3.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密切关注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制修订动态,及时做好通报、咨询、评议工作,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能力。二是在WTO框架下,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依据性、技术法规的法律约束性、合格评定的质量保证性,构建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技术贸易措施体系。 4.在世界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期有所作为。一是针对国际范围内新兴产业的孕育趋势开展跟踪与研究,为及时输出检验检疫标准作技术储备。二是检验检疫标准应充分提升、优化自身,并联合企业和协会开展超越于国家层面技术要求的标准研究。三是及时研究并调整检验检疫标准化战略和工作重点布局,力争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期有所作为。 5.加强区域性标准化对策研究。基于国际贸易仍以区域贸易为主的现状,应注意研究并制定适用于特定区域的、特定产品种群的政策和标准,以适应中国周边自由贸易区的中长期发展之需。 6.鼓励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从而实现标准内容提升和效益的最大化。 7.继续加强对标准制修订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标准的质量是标准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应持之以恒地重视检验检疫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管理,特别是要确保标准编写和审定的质量。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