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东北到西南 外资种业巨头加速布局中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商务部  点击数641  更新时间:2011/6/15 9:01:39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hguang8379

  商务部、农业部组成的调研组日前前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了解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行业的最新情况。《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东北调研发现,目前跨国种业巨头正加快在中国布局,对国内种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玉米种子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种子公司的进入对国内种子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国内种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在于科研机制,应该加强科研机构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并让企业成为商业育种的主体,这样国内种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生存现状

  跨国种业巨头竞相进入中国

  国外种业巨头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很多本土企业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吉林农大科茂种业负责人李殿申说,以前在吉林省的种子销售量每年有1000万斤至1200万斤,自从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吉林推广后,他们只能去黑龙江第三、第四积温带销售种子,销售量减少到了每年400万斤。

  不过,退守黑龙江的农大科贸种业公司又遭遇到了新的竞争对手——德国K WS。2009年开始,黑龙江垦丰种业与德国K W S公司合作,进口“德美亚”亲本并在国内制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在黑龙江第三至第五积温带推广迅速,其中德美亚2号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

  “北边是K W S公司,南边是先锋公司,有点束手无策。”李殿申说。

  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品种近几年来在“洋种子”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2006年,先玉335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因发芽率高、米质好、收购价稍高等优点而得以快速推广,到2010年单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

  吉林省扶余县种子代理商吴传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在干度和米质上还没有可以和先玉335抗衡的国内品种,今年扶余县新增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用的大部分种子都是先玉335。

  据了解,从东北、黄淮海到西南是中国玉米的一条产业带,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后,先锋公司有意开拓西南玉米种业市场。

  与此同时,孟山都也开始将目光从西南转向东北地区的“黄金玉米带”。早在10年前,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公司,在广西推广杂交玉米品种迪卡007。记者从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了解到,孟山都旗下的迪卡516玉米品种于2010年通过了吉林省的品种审定,目前孟山都已在吉林省各县找好了经销商,明年将开始销售种子。

  其他跨国种业巨头在玉米种子市场也有不少动作。2008年,主营蔬菜种子的瑞士先正达公司收购三北种业49%的股权。2010年,玉米品种先正达408通过了吉林省的品种审定。作为世界第四大种业集团,法国利 马 格 兰 通 过 与 隆 平 高 科 合 作 ,2010年开始在中国销售其选育出来的玉米品种利合16。

  实力凸显

  外资种企彰显市场影响力

  对于长期以来“多、小、散”的中国种业来说,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国内农业和种业发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显现。辽宁省种子管理局负责人认为,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营销模式成为国内种子企业的样板,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设施设备及管理制度、手段成为行业标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拥有品种和技术优势的外资种子企业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科研公司以及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单纯从数字上看,国外种子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却很大。

  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等政策规定,外资设立农作物种子企业,中方投资比例应大于50%,由中方控股。

  “由于育种技术和品种权都没有进入合资企业,中方虽然占有51%的股份,但实际上对品种没有控制权。”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丁万志说。

  以先玉系列品种为例,该品种的研发由先锋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资研究机构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负责。铁岭先锋培育出的新品种产权属于先锋公司,先锋公司将品种交给登海先锋、敦煌先锋两家合资公司并收取品种使用费,合资公司负责制种和在黄淮海、东北地区的销售。

  中国农科院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和外资种子企业的合作,主导权不在中国这边。科研没有进入合资公司,生产和市场都将受制于外资种子企业。

  除了成立独资研发机构,国外种业巨头还将研发的触角伸向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进行种质资源搜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被看作是对种业“源头”的掌控。

  农业部官员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外资企业本来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资源,再反过来培育更适合中国的品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对于外资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法律法规上还需要进行规范。

  

    由于农业部还没有向外资企业发放水稻种子生产许可证,外资在水稻领域更多是进行科研“储备”。据了解,2008年先锋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取得了在亚洲地区进行杂交水稻品种推广的权利。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排名前几名的种子公司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尔在中国密集开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别与湖南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中国水稻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打破瓶颈

    科研是国内种业发展掣肘

    张世煌认为,中国种业最大的拖累在于科研,国内科研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拥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然后卖种子赚钱;三是相比国外“工厂流水线式”的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业内人士指出,4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很重要一点是提出了种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要求。国务院的意见称,目前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到2020年,要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张世煌认为,科研管理应明确该公益的归公益,该商业的归商业。科研单位进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会化,支持企业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育种则要逐渐交给企业,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让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商业育种的主体。

    在科研方面,设立合资公司将有新的政策要求。《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有关部委了解到,《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正在修订之中,修订后的《规定》将引导合资公司“育繁推一体化”,即外商设立种子企业在合资企业进行品种研发。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公司总经理孙书库说,先锋公司正在考虑在合资公司成立研发机构,一旦研发机构成立后,资源和技术会和合资公司分享得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