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处理剩菜:留荤不留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  点击数1743  更新时间:2011/12/15 14:12:13  文章录入:user7  责任编辑:user7

    健康的饮食在于现做现吃。在家做饭时,总免不了有时候会有剩菜。不久前,在微博上,有网友流传着剩菜有毒的说法。剩菜真有毒吗?对此,营养师告诉记者,剩菜的处理要看情况,一般来说,蔬菜经过隔夜,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亚硝酸盐,所以,剩的蔬菜要倒掉;但是,荤菜一般问题不大。营养师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剩菜的问题,还是要从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入手。

  蔬菜不要留,荤菜可留

  对于剩菜来说,剩菜有两种,一种是中午做了,晚上继续吃;另外一种是,隔了夜的剩菜。营养师林峻贤表示,“没有过夜的剩菜,中午做的菜留在晚上吃,时间不长,没有问题。隔了夜的菜能不能保留就要看剩了什么。剩菜又分荤菜和蔬菜。

  首先,如果是过了夜的蔬菜,就要注意了。蔬菜隔夜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因为炒熟后的菜里有油、盐,隔了一夜,菜里的维生素都氧化,使得亚硝酸含量大幅度增高了,进入胃后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是有毒物质,有致癌作用。虽然这种亚硝酸盐的上升还远远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但是营养师还是建议,煮熟的蔬菜隔夜就倒掉。

  豆制品和鱼类可以保留。豆制品和鱼类食品隔夜之后,不会产生亚硝酸盐。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共同麻烦是可能繁殖危险致病菌,比如恐怖的肉毒梭菌。这种菌能产生“肉毒素”,但毒素在100℃以上加热几分钟能够破坏,不过如果没有热透,是非常危险的。

  “肉类是最好保管的菜,隔夜没有问题,再次加热味道不会变化很多,虽然损失一些维生素,但蛋白质和铁等营养物质还可以保留下来,不至于产生有害物质。只是在加热的时候,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林峻贤表示。

  解决剩菜根本之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林峻贤表示,有的人觉得倒掉剩菜觉得可惜。无论是蔬菜还是肉类,吃新鲜总是最好的。“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跟饮食习惯有关。”他说。现在,很多人平时上班,忙于工作,只有到了晚上才用充裕的时间来准备饭菜。而且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在做晚餐的时候,做的特别丰富,菜量也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隔夜剩菜的产生。“如果想这个时候不产生隔夜剩菜,就快结束的时候将所有的菜都吃完。这样,也容易导致吸收的脂肪过多而产生肥胖。”

  他建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剩菜的问题,还是要改变这种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是早餐一定要吃好,营养各方面。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人体需要补充各方面的营养物质,丰富的早餐有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午餐一定要吃饱。晚饭就可以少吃。这样的话,不需要搞特别丰富的晚餐了,尽可能减少隔夜剩菜的产生了。从而解决剩菜问题。”他说。

  剩菜:存有道,做要得法

  据了解,剩菜在保存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法。如果是知道这一餐吃不完的菜,就应当在出锅时分装到不同的盘子里,其中一份稍微凉下来之后就放入冰箱,这样菜中细菌的“基数”很低,可保存的时间会更长。对于已经在外面放置了很久剩下的菜。在保存的时候要注意,把它铺平一点,放在冰箱下层的最里面,让它尽快地冷却到冷藏室的温度。

  在第二天剩菜要吃之前,剩菜要进行彻底加热。所谓彻底加热,就是把菜整体上加热到100度,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如果肉块比较大,一定要煮、蒸时间长一些,或者把肉块切碎,再重新加热。用微波炉加热剩食物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令食物内部得到充分加热。但家庭中,往往控制不好微波加热的时间,还容易发生食物飞溅到微波炉内部的麻烦。可以考虑先用微波炉加热一两分钟,令食物内部温度上升,然后再用锅加热,或者再放蒸锅上蒸,就比较容易热透。对于不希望有太多汤水的剩菜,可以用蒸或水煎的方法来加热。在加热时最好再加点酒、葱、姜、蒜等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鲜,还具有一定杀菌作用,能防止引起肠胃不适。

  同时,对剩菜进行新加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鱼肉类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加配料、改调味这三大技术。比如说,剩了一些大块的肉类,单做一道菜嫌少,就可以把它切成小片,配上一些香味的蔬菜,比如加香菜、洋葱、芹菜之类,做成蔬菜炒肉片。剩排骨加蔬菜和挂面,做成蔬菜排骨汤面。原来是红烧味道的肉,现在可以考虑加点咖喱粉,配点土豆、胡萝卜,改造成咖喱风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