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尚书》真伪之标准思考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77  更新时间:2012/1/5 17:45:09  文章录入:user8  责任编辑:user8

 

  在如今这个惯于“打假”的社会里,公众总习惯性的归结为全民“造假”时代惹得祸。可如今就连打小就熟背于心的《尚书》也变成了假的,这不能不令人惊讶!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近日,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要知道我们专家所谓的“打假”并非无事生非,原来早有争议。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从上古尧舜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挑选出100篇编纂为《尚书》,为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案后,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随后,在重兴儒学的汉代,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而在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即古文《尚书》)。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后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可惜的是,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而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是根据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版本编修。共计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数千年来,中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均对梅赜所献的这本来历蹊跷的《尚书》产生疑问。
  经过对比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同《尹诰》篇一样,“清华简”中《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其中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完全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也完全不同,证明是后人编造。
  到此真伪之辨的由来算是弄清了个大概。作为公众,虽然搞不清其中具体的真伪及尚书曲折的身世由来,但听到此原本想坚持的心意也不能不动摇了几分。在编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本身就是否定再否定的向前发展中。即便证明了我们所知的《尚书》是伪书,也如同“通假字”般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玩笑。真假如何,对公众来说只不过是又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知识,重读真正原汁原味的《尚书》更不过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又一保存。
  对此,编者认为《尚书》真伪之辨与如今那些“学术打假”不同,历史传承中的文化总有一些变样,终究于中华文明思想核心来说无太大的异同。但所谓的“假学术”、“山寨仿冒”才是我们该真正厌恶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鉴别意识,那么遗留给后世的将是永无止尽的灾难。对《尚书》真伪之论,编者要说,不论真伪如何,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更多的是传承儒家“仁爱理智信”的根本。只有社会和谐,我们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样留给孩子们的才是一片美好的未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