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能源消费总量分解因地而异 交通和建筑节能在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2074  更新时间:2012/1/19 10:10:04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仍在征求意见,最终的分配方案仍在商榷。中央与地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包括能源‘十二五’规划在内多项规划何时出台仍无时间表。”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是一项能源供给侧管理的新手段,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在约束之下,煤、电、油、气等产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节奏都需要相应调整。
  上述人士称,目前最大的争议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定为多少?如何统计、考核与监管?是否效仿能耗指标相似,对地方提出指标约束?
  有能源专家建议,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过程中,给可再生能源、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留一个口子,将煤炭消费量作为总量控制的重点。借助总量控制,鼓励地方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总量分解需因地而异
  虽颇具计划色彩,但总量控制仍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无节制使用能源将得到约束。
  国家能源专家委副主任周大地说:“未来,能源供应只能满足地方合理的经济增速。在能源指标分配上中西部不会一刀切,西部地区已预留一定空间。在‘十二五’各地区节能指标设置上已经有所区别。”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专家介绍:“自上而下的分解思路已基本确定。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状况、节能潜力等情况,确定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地方政府再将指标分解至各市、县,以及区域内各个企业。”
  多位区域经济政策专家认为,在能源消费指标分配上,一定要兼顾地方产业之间差异,给以政策支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省份,在指标分配上应给以一定的增长空间。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举例说:“河南省内电解铝产业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单纯依靠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空间已经不大。电解铝是高耗能产业,社会需求旺盛。国家应对技术领先的企业给以一定政策扶持。否则地方单纯为完成总量控制指标,可能出现关停优势产业的情况。”
  上述经济研究所专家建议,应相对压缩东部能源增长空间,转而鼓励扩大新能源所占份额;中西部地区能源总量增长的速度仍将较快,需给予一定增长空间。
  在能源总量控制考核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研究中心研究员郁聪建议,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将社会用电量、非化石能源比例等作为考核内容。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新增消费量应在考核中扣除。
  郁聪认为,对于垃圾发电、煤矸石发电、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应该不受总量控制的限制。
  交通和建筑节能走上前台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除工业节能外,“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提前布局交通、公共建筑等领域节能,控制公共建筑规模,优化交通运输体系。这一策略已经写入《“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十二五”规划。
  郁聪说:“发达国家在重化工阶段结束之后,能源消费总量趋于稳定。但交通、建筑等领域用能出现增加。借鉴其经验,我国在此领域重视程度也应加大。”
  有统计显示,交通领域消耗全国一半左右石油资源。其中,汽油的90%、柴油50%用以汽车消费。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安庆衡在德国朗盛“绿色橡胶日”活动上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数量保守估计达到2500万辆,乐观预测达3000万辆。
  “如此大规模汽车增量将对石油资源形成很大的制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安庆衡说。
  一份由朗盛所做的研究报告认为,全球18%的二氧化碳排放与道路交通相关。
  反观地方,交通、建筑节能已经纳入部分省(区)节能减排方案。浙江、陕西、山东所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建筑、交通节能具体目标。
  以山东为例,到2015年,山东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9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装机容量达到150兆瓦以上,城镇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建建筑达到50%以上。
  在交通运输环节,鼓励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高效低耗车型,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到201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0%;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