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楼市调控不会导致经济滑坡 降房价启动刚性需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608  更新时间:2012/3/20 10:03:50  文章录入:user8  责任编辑:user8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房价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多数热点城市的房价还在持续回落中,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新房、二手房价格出现全面下调,而实行限购政策的城市房价领跌迹象尤其明显。专家认为,房地产调控与保经济增长不存在政策“撞车”,应当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这不仅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高房价危及经济运行

  在实施近两年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居高不下的房价终于低下高昂的头颅,直到今年初,房价全面下调的趋势才得以确立。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所蕴含的风险越来越大。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土地出让金,2011年已经升至3.15万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为1.59万亿元,两年内卖地收入就实现了翻番。

  高房价所导致的不合理投资冲动,也使得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受到抑制,严重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对记者表示,由于房价的高进高出导致很多人只是把房屋作为投资工具,房子多的人不居住,没房的人又买不起,大量的房屋空置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也让围绕住房的消费启动不起来。

  事实上,由高房价所支撑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过去10年,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了出口拉动,及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驱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的过度房地产化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扭曲非常严重,很多产能都与房地产有关。产能过剩的现象促使未来会有一个激烈的产能整合过程,而如今美欧陷入债务危机,我国出口明显减少,外部对冲力量逐渐消除,这种产能过剩就更加严重。

  降房价有利于调结构

  在刘煜辉看来,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所具备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和能源瓶颈以及环境压力,都将促使未来5-10年,经济结构必定经历一个调整,而在旧模式放缓的过程中,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放缓。让中国经济增长慢下来,腾出手来调整经济结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正是要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表示,目前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方向不变是正确的。从战略上讲,中国已不敢放任房地产泡沫炒来炒去,那会炒出事情来。虽然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对于地方政府再扩张投资的资金影响较大,但对于宏观经济下滑的影响并不会很大。

  “只有降房价才能促消费稳增长、保增长。”曹建海表示,未来扩大内需,不是依靠扩大投资,而是靠扩大消费;未来扩大消费,不是靠扩大奢侈品消费和政府消费,主要是靠扩大围绕衣食住行的居民消费,以及围绕着住房的一系列消费活动。所以只有降房价,把空置房逼出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居住条件,才会引起后续的一系列消费活动,经济才能繁荣。

  有压有保并不矛盾

  “控制房价和保经济增长并不矛盾。”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因为抑制投资、投机购房,虽然减少了商品房建、售,但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增加,并没有使房地产总量和投入减少。去年是调控最严格的一年,但房地产投入还比2010年增加了1万亿元。如此不会影响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任玉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房地产调控一定不能松懈,要促进房价的回归。去年严格控制投机、投资购房问题,现在已经见到了调控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开始,调控绝不能松懈,一定要坚持下去。

  “过去只要经济速度往下一掉,我们马上就会去运用政策刺激,保增长。今年增长目标调整到7.5%已把信息传达得很明白了,未来工作重点是调结构,而不是不断加以刺激了。”刘煜辉表示,中国房地产总体的金融杠杆率相对来说不高,而且政府政策空间相对很大,它随时可以调整政策松紧的节奏,这些都可能改变中国房地产调整的进程。从目前看,政府调控决心绝不是短期的,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房价软着陆的可能性大。软着陆的理性状态就是经济发展从投资转向消费,同时,中国家庭收入比经济总量更快更显著地增长,收入增长支付能力上升,和房价下行最后会形成一个均衡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