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514  更新时间:2012/6/5 10:28:52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碧水蓝天、绿草白云……这是人们渴望的生存美景。
  环境保护已是举国大事。在“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剖析环境形势,展望美好前景。
  “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和警醒”
  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后来这一天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我们‘围绕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行深入探讨,来纪念世界环境日很有意义。”周生贤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水污染会使渔业生产率下降,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他强调:“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周生贤认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环保要求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利用循环再生资源,激励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环保制约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周生贤指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需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
  他介绍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0.72亿吨、水泥3.7亿吨;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从12%提高到82.6%,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决心: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周生贤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国52%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的状况有很大改观。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个,占国土面积的14.9%。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周生贤表示,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繁衍。我们将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推行绿色采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