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老虎“定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764  更新时间:2012/8/8 11:00:05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20世纪中叶,我国东北地区大约有200只野生东北虎,广泛分布在长白山与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广袤森林之中。今天,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仅存20只左右。
  科学研究表明,栖息地破碎化、盗猎和猎物锐减是野生东北虎数量下降的几大关键性因素。
  为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下一个虎年(2022年)中国野生东北虎翻倍的目标,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正在开展野生东北虎及关键栖息地(完达山和长白山)保护规划、反盗猎能力建设、东北虎猎物恢复,以及虎友好型森林管理示范等合作。
  虎是自然界食物链金字塔上的顶级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同时也是环境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指出:“保护了虎,同时就保护了虎所栖息的生物群落中的全部物种,也就必然地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在野生东北虎关键栖息地(完达山和长白山)促进4~5个野生东北虎定居单元的建设,形成猎物较丰富的、连片的野生东北虎栖息地,实现1~2只雌性野生东北虎定居中国。”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对记者说。
  汪清:“回家”第一站
  7月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天高云淡,山峦起伏,林深叶茂。
  大巴车从汪清县城出发,刚一出城便仿佛钻进了大森林。据汪清县林业局介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比全国平均水平(20.36%)竟高出了70多个百分点。
  “这里的山货也十分丰富!去年一年我们采山货就卖了30多万元。”汪清兰家林场场长李健民对本报记者说。但如今,李健民的眼光已不局限于那些山货了。
  兰家林场距汪清县城约150公里,处处是茂密的森林,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生态旅游优势明显。野生东北虎“回家”的第一站就设在汪清,这也让李健民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如果这一老虎定居项目试验成功,就会有更多的投入和项目落下来。如果兰家林场的旅游开发能做大,那一定会实现一个华丽的转身。”他说。
  据范志勇介绍,汪清之所以能成为野生东北虎“定居”的第一站,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国境内野生东北虎个体零散分布,在黑龙江省完达山山区和吉林省长白山区活动的野生东北虎,分别与俄罗斯两个较大的野生东北虎种群,即锡霍特-阿林种群和图们江下游种群相连。这使得完达山区和长白山区可能成为野生东北虎重返故里的绿色大门。
  兰家林场毗邻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绥阳自然保护区。“如果这个‘瓶塞’不打开,来自俄罗斯的野生东北虎就无法进入长白山向腹地扩散。”国家林业局猫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广顺说。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编撰的《中国长白山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研究》介绍,科学家们根据海拔高度、土地覆盖类型、有蹄类的相对密度、距公路的距离以及居民点的影响(包括村屯密度和较大居民点的影响)等指标,对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潜在栖息地进行研究后认为,长白山区约有38500平方公里潜在的野生东北虎栖息地,可划分成9个不同的东北虎保护优先区。
  而珲春-汪清区(14239平方公里)是整个长白山区中最为突出的保护优先区。这一区域是所有保护优先区中野生东北虎报道最多的(218次),也迄今为止是野生东北虎预计数量最多的(33只)。
  不过,上述机构调查发现,尽管这一区域像个野生东北虎的家,但家里的食物实在少得可怜。
  调查显示,我国境内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的吉林省汪清和黑龙江省绥阳,野生东北虎喜食的主要有蹄类(马鹿、梅花鹿、狍子和野猪)的密度约为1.0只/平方公里,作为野生东北虎主要食物的马鹿和野猪的总密度约0.3只/平方公里,仅为俄罗斯东北虎分布区的50%左右,特别是马鹿,密度仅为0.006只/平方公里。
  “没有吃的,谁愿意留在家里呢?当每平方公里的猎物低于0.5只时,老虎就失去繁殖能力了。”姜广顺告诉记者,成年野生东北虎每周要捕食相当于一个大型有蹄类猎物的等值食物量。假如一只虎每年需要猎取猎物种群数量的10%~20%,那么在它的家域内至少要有250~500头规模的猎物种群。
  科学家们认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恢复野生马鹿种群,通过人工释放圈养马鹿、梅花鹿来补充野外有效繁殖种群,这是目前可采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今年6月底,WWF、吉林省林业厅与汪清林业局选择兰家林场作为马鹿与梅花鹿野放点,并人工围栏数十公顷森林草地做为鹿野放前的暂养地。在东北林业大学协助下完成备选马鹿、梅花鹿的遗传性状分析和疫病检测分析。
  7月初,12头马鹿从内蒙古运回,又在吉林购买了22头梅花鹿。7月29日上午,在兰家林场的围栏处,举行了马鹿、梅花鹿放归野外活动。当日下午,本报记者还跟随巡护队员们进山,为这些马鹿和梅花鹿搭建补饲点。
  “如果尝试成功,必将对实现长白山区野生东北虎翻倍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示范作用。”吉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谭国庆说。
  反盗猎压力增大
  显然,即便是这些马鹿、梅花鹿能够成功存活,离野生东北虎的食用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金是一个大问题。”WWF(中国)东北项目办公室主任朱江对本报记者说,这批马鹿在内蒙古采购时的市场价是每头7000元,加上运输、检疫等费用,运到汪清时每头马鹿的费用约1万元。如果要达到每只雌虎活动区域内400~500只的猎物数量,按市场价值计算至少需要投入1000万元。
  去年7月29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中国野生虎恢复计划》。朱江对记者表示,根据这项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原有农民的搬迁、中俄跨境廊道建设等,需要5亿元的投入。
  “有人说,5亿元试图让5只老虎定居下来,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朱江表示,从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来看,花5亿元就保护住那么大面积的生态系统,其实是很划算的。
  “目前的问题是资金需要尽快到位。为此,国家林业局和WWF都在积极呼吁和努力,希望能尽快得到国家的财政投入。”朱江说。
  记者注意到,与以往的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有所不同,本次野生东北虎“定居”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有蹄类动物补饲。
  “通常往年冬天雪深能达到平均50~60厘米左右,有时甚至会发生雪灾,野猪、狍子这些动物觅食非常困难,很可能会饿死或者冻死,所以补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汪清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福有说。
  通过补饲,可以提高有蹄类特别是幼崽的冬季存活率,使来年的繁殖个体增多,从而促进种群数量的恢复。据记者了解,这一保护手段的效果已经在俄罗斯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近年来,俄罗斯滨海边疆省的奥利昂尼狩猎管理区借助50个人工补饲站和约100处盐分及矿物质补充点,有蹄类数量以12%~18%的速度逐年递增。目前在这片10万公顷的土地上,有蹄类数量已达到1400~2000只,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也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6只。
  “有蹄类动物数量上去了,反盗猎压力增加是必然的。”东方红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杨丽娟说。
  据WWF《东北虎野外保护项目示范区反盗猎管理技术报告(2010~2011年)》介绍,虽然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对野生东北虎及栖息地保护力度逐年加大,并加强了清山清套及巡护,但根据WWF在2010~2011年冬季对9个林场609公里的样线调查显示,猎套的遇见率为1.6个/10公里,猎套仍然是野生东北虎及猎物的主要威胁,清除猎套是野生东北虎保护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2005年本报记者在吉林珲春中俄边界的春化镇参加清套行动时,几天时间就清除套子、夹子和其它非法狩猎工具200多件。
  WWF东北项目办公室管理能力项目助理彭健羽告诉记者,为解决盗猎问题,今年4月,汪清林业局与其下属的13个林场场长签订了《汪清林业局与林场森林野生动物责任包保合同书》。合同对反盗猎、下属林场对各沟系承包户的管理办法、奖惩等内容都作了规定,同时将各林场场长的年终评比等与反盗猎成果直接挂钩,采取一票否决制。
  “我们还建立了线人制度。例如东方红林业局就安排套子户、林木采伐承包者、作业点工作人员和经常上山的人作为线人,有的地方则选择老猎户、巡护员的朋友作为线人。”彭健羽说,东宁县林业局一年来共接获9起举报案件,起获鹿套30个、猪套71个、直径40公分的兽夹2个、三角尖钉19枚;迎春林业局共收集钢丝套325个,逮捕盗猎犯罪5人。
  据记者了解,近期汪清及相关保护区将联手开展反盗猎。“反盗猎项目将集中在雌虎可能定居的一个单元里,并与栖息地改造、猎物恢复、补饲、虎豹监测等项目成为一个整体。”彭健羽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