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厦门“低碳”经济报告:建低碳城市注重低碳生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654  更新时间:2012/8/23 14:16:21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自从经济特区创建以来,福建省厦门市针对地域小、资源(能源)缺乏等实际情况,始终把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全国率先树立“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六个注重”突出抓好“低碳”经济,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基本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低碳机构、法规建设
  厦门市逐步健全组织机构。1985年成立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1990年成立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节能监察中心),2002年成立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2007年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约能源办公室,2008年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和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等,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全市上下共同推进的有效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从2002年开始,厦门市先后出台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节约能源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
  同时突出总体发展规划引导。厦门市“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厦门市坚持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形成组团式海湾城市,引导居民在组团内就近就地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减少碳排放,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注重产业发展低碳化
  厦门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化工业结构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11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4:47.6,旅游会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向高端和节能方向升级,光电、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同时,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坚持项目审批执行防污减排的政策措施,以环保为基准,抬高项目准入门槛。招商理念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引进环保型、科技型产业。从2008年起,厦门市严格执行“四不批”规定,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不批;不符合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项目不批;市民反映强烈的项目不批。
  努力建设一批低碳工业示范园区。在岛外建设专业工业园区,促进同类企业向相关工业区聚集;同时,在工业区统一规划建设集中供热(冷)、集中处理“三废”、集中原材料配送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区域碳排放量。现已形成火炬高技术产业园区(以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国家半导体示范基地(以LED为主导产业)、机械工业集中区(以汽车、工程机械产业为主导产业)、轻工食品工业区(以食品、饮料为主导产业)等特色园区,实现了较高的产出效率,火炬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可达百亿元以上。
  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通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优化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实现能耗、物耗的降低。比如,嵩屿电厂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改造,并利用粉煤灰渣研制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再利用率可达90%以上。通过推行强制淘汰、区域禁批限批制度,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重污染行业,工业用能比例不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43吨标准煤,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注重低碳产品技术开发
  注重低碳产品技术研发,将低碳产品销往全国。厦门市重点发展的节能灯、LED照明及LCD平板显示等产业,为全国降低碳排放作出贡献。作为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厦门是我国节能灯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产销量约占全国节能灯的20%~30%,是国内LED外延片芯片的最大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
  厦门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的硅料生产和封装,年产值约20亿元,占福建省光伏产业一半以上;主要生产CNG、LPG、LNG以及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的厦门金龙客车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之一,2009年新能源客车出口1561台,销售总值达12亿元,位列全国客车行业出口排名前列。
  厦门市大力开展减碳技术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全国,已拥有含银固体废物综合开发技术、PTA氧化残渣资源化、钨废料回收利用等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大学新能源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试验室等研究机构,其中,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是国家设立的唯一以城市环境为主要领域的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在海洋碳汇、微藻固碳产油、细菌产氢、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城市环境等低碳领域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注重发展绿色交通
  厦门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等大运量、集约节能的交通方式,优化城市路网和公交线路建设,目前常规公交、BRT和农村客运线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达到31%。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降耗。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在2005年组织投放出租车时,将出租车的营运年限由原来的8年缩短为6年,将公交车辆的营运年限从10~8年缩短至8~6年;同时,积极指导、扶持道路运输企业选择符合国Ⅲ标准以上的车辆投入营运,仅公交集团2006~2009年就投放了1386台国Ⅲ标准的公交车辆。
  2011年,公交集团又采购564辆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公交车,其中CNG清洁能源车辆94辆,油电混合节能型新能源车辆126辆;在投放的1000辆出租车中,998辆为CNG双燃料车型,全部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厦门市还同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有效提高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转运的效率,降低能耗。
  注重城市建设低碳化
  大力降低建筑能耗。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建筑节能五年规划(2006-2010)》等10多项建筑节能的制度和法规,对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对旧建筑在分类管理基础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在照明、空调、电梯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耗,居住建筑和中小型公共建筑耗能在全国13个建筑统计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作为国家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照明,开展文园路等4条道路LED路灯应用示范,比传统路灯节能30%以上。
  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积极推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先后建成4家热电厂和1家自备电站,替代企业中小燃煤锅炉;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嵩屿电厂、污水处理厂等12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建设。2008年主要污染物SO2和COD就已经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但厦门市继续深挖减排潜力,到2010年,厦门市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4.498万吨和4.675万吨,排放总量持续降低,较2005年分别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27.2%和11.1%的指标任务。
  “十二五”开局,市委、市政府秉持“十一五”期间对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继续深入开展减排工作。2011年,厦门市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排2.59%,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减排1.45%、农业化学需氧量减排5.12%;氨氮比2010年减排2.57%,其中工业和生活氨氮减排1.38%、农业氨氮减排6.49%;二氧化硫比2010年减排5.51%;氮氧化物比2010年减排6.81%,完成年度既定减排目标任务。
  提高垃圾污水处理水平。生活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分类收集、集中收运、缩短运程、密闭运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31%。东孚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体利用工程项目,是全国首家引入民间资本并进行清洁能源机制运作的项目,年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为83.34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厦门是全国惟一做到污泥全部安全处置的城市,目前年污泥产生量约为13.4万吨,对2/3采用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将含水率降至60%以下,用于园林绿化和填埋,另外1/3用于焚烧和制肥。中水回用效果显著,已建成再生水生产能力为2.4万吨/日,服务绿地浇灌面积约725公顷。
  注重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
  推动厦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污染减排是一个重要关键词。近年来,厦门市人大出台《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推动厦门市强化目标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政府出台《厦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及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和各年度减排计划,明确各年度减排目标、工作机制、工作措施。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市环委会与区环委会签订责任书,区环保分局与重点减排企业签订责任书,强化了企业在污染减排工作中的实施主体责任。
  近年来,厦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五个百家”工程建设(即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百家企业节水工程、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百家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百家规模化生态型畜禽养殖场),初步建立了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小循环”和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并着力引进光电、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高科技项目,目前高科技企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
  同时,厦门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评估和验收工作。通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改进企业生产组织等形式,降低能耗、物耗,比如,嵩屿电厂火电机组全部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改造,并利用粉煤灰渣研制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厦门还积极提倡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实施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试点,利用生活污水,解决“山贫水富”生态矛盾,既减少污水处理碳排放又有效增加森林碳汇。市民在生活中注重低碳细节,自备购物袋、“剩菜打包”等节约消费行为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积极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公交出行率达到31%,领先于国内一般城市。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超过43%,成为厦门市居民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