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多哈气候谈判最后24小时 中国帮主席下决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558  更新时间:2012/12/18 9:57:20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阿卜杜拉·阿提亚(Abdullah Bin Hamad Al-Attiyah)主席语速飞快,甚至没念完大会决议的关键段落,就义无反顾敲下了表示“通过”的小锤。

  多哈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下午6点47分,这位多哈气候大会主席的旋风敲锤过后,大会现场瞬间沸腾,掌声、欢呼声中夹杂着来自NGO的嘘声。此时,大会已经超时24小时47分钟。

  这就是戏剧性的多哈气候大会。

  不过,就在锤起锤落前的数小时,这个被称为“多哈气候通关”(Doha Climate Gateway)的一揽子决定,几乎因为俄罗斯等国对其手中持有的排放冗余配额(AAU)的执迷而命悬一线,甚至一度出现《京都议定书》(KP)第二承诺期命运要投票表决的悬疑。

  减排一再妥协,俄罗斯仍逼宫

  混乱从12月8日下午3点开始。

  零星警卫守护的大会会场前半区,一圈圈政治家扎在一起,后半区的NGO不时制造声响,催促尽快做出决定。各国部长们则纷纷跑上主席台,现场磋商。

  这一切源于俄罗斯等国对AAU(俗称“热空气”)的异议。AAU原是《京都议定书》(KP)第一承诺期为发达国家规定的排放权利,“热空气”可用于冲抵本国减排任务,也可依国别交易。

  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及波兰等国经济衰退,排放下降,产生了大量“热空气”。数据显示,上述三国“热空气”合计130多亿吨,比欧盟和美国2010年全部排放总额还多出30亿-40亿吨。

  在KP谈判中,热空气冗余持有国力图将巨量排放额度带入第二承诺期。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买卖”实现数字上的减排,“不用做什么就可以履约了”。

  而12月8日最终通过的KP文本中规定,允许发达国家购买AAU来冲抵其2%的减排指标。这一举动,被发展中国家和NGO批评为“将KP的环境漏洞带到了下个时代”。

  即便如此妥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仍不满意,在大会决议出炉前的最后时刻跳出来反对。正向全球直播的气候大会就此僵住。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所有的决定以“共识”的面目出现。这意味着,一旦有国家公开说“不”,就会挑战“共识”。参加过坎昆、德班两次气候大会的人不会忘掉,这两次大会都以主席无视反对者、强行敲锤通过结局。

  危险情形再现多哈。

  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邹骥很着急,“我们最想拿的是KP,结果最想要的东西被俄罗斯给悬住了。”

  迄今,《京都议定书》是唯一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LCA(长期合作行动组)下则有资金、技术、适应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核心议题。在多哈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想先妥善解决KP和LCA,再谈继承者德班增强平台(ADP)。后者将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放在一个平台下讨论。

  “如果最后大会通过的方式是先LCA,再ADP,最后才是KP,将是对中国最不利的模式。”邹骥解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上混乱依旧。

  举手投票?会议延期?

  8日下午,主席央求与会者“不要重新回到起点,重新打开案文”。他把这种结果称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不过情况一直没能好转。俄罗斯没有对“热空气”松口,美国还在要求把ADP中的在“公约原则的指导下”这句删掉。欧盟、中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没有人对文案满意。

  混乱之中,站在美国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旁边的年轻人一直在焦急地打电话,波兰、日本等国的代表也拿着手机在会场穿梭。“这些代表很可能在往国内打电话寻求意见。”一位对各国谈判者的面孔十分熟稔的一位NGO人士说。

  台上部长们还在无休止磋商,台下的各国代表早已坐不住。几位中国代表团成员开始讨论起就KP投票的可能性。

  尽管缔约方大会下,没有相应的被各国接受的投票议事规程。但《京都议定书》第20条规定对议定书的修正,则可以采取四分之三多数投票。“在KP下开投票的先例对我们以后很不利。”一位年轻的谈判代表说。

  此外,投票也有技术问题。会期原定12月7日结束,不少代表已于8日离开,如果当天投票,还可能会出现投票人数不够的情形。

  等待磋商结果的代表们甚至开始讨论多哈会议不能如期结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的历史上,仅有在海牙召开的COP6,因为美国坚持“抵消排放”,导致减排指标细则未能通过。这次大会被延期到了次年的波恩。

  有意思的是,僵局发生前,韩国代表甚至已表示过愿意承办“续会”。

  8日下午五点半,各国代表仍在满场奔走。此前,当看到托德·斯特恩走向主席台,台下有代表小声说,“别再去了”。看到托德换了方向,大家松了口气。

  透明的中国代表团

  在谈判的最后时刻,紧张气氛一直笼罩着会场。

  12月7日晚上,当德班增强行动平台(ADP)主席宣布文本通过时,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突然“发飙”,半分钟内连按两次发言键,要求2020年以前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表述中除了“承诺”(commitment)外,还必须加上“行动”(action)一词。

  城池得失藏在字句间。在苏伟的“抗议”下,大会暂停。主席把欧盟和中国代表拉到一边。15分钟后,欧盟妥协,“行动”字眼加入了ADP文本,被提交给了大会并在次日通过。

  12月6日晚八点多,一脸疲倦的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回到3号厅“中国角”办公室稍事休息。解振华拿起手机,读了一条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告知KP、LCA两轨谈判进展的短信。

  “只要遵循公约的原则,怎么谈都行,我们是开放、灵活的。”解振华将公约原则视作中国谈判的红线。

  12月8日凌晨两点左右,解振华偶遇巴西部长、南非部长。于是,三国部长决定叫来印度部长,索性在半岛电视台的采访角落临时磋商。

  这是一场奇特的部长会议——临时从附近会议室搬来的椅子,简单围起来的区域,部长们高高低低坐着。这场偶遇磋商持续了半小时。

  解振华想起了哥本哈根的类似一幕。当时几国领导人就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商量,身后站着部长。记者扛着长枪短炮围成一圈。他开玩笑说,“这就是公开透明吧。”

  最后的逆袭

  多哈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6点,会场突然响起稀落的击掌声,掌声越来越短促。被疲惫、失望折磨了几十个小时的人们开始催促主席国和各地区集团的领导人尽快做出决定。

  对于很多自12月6日起就再也没见过床的代表而言,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时针最终指向了12月8日下午6点47分,此时“加时赛”已过24小时47分钟,多哈“一揽子计划”突然通过。

  决议通过后的发言中,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第一个表态。尽管斯特恩发言时连连使用“美国不接受”,却最终没有反对。俄罗斯代表气愤之余摔了桌牌,称“好几天没合眼,却出现了这种结果,真让人伤透了心”,但这个多哈的失意者最终没有将“反对”二字说出口。

  随之,澳大利亚、欧盟、列支敦士登、日本、摩纳哥、挪威、瑞士依次表示“不会购买AAU”。这句看似没必要的话,引全场一阵阵掌声。

  解振华代表中国发言时,表示虽然对决议仍有不满之处,但愿意接受会上所做的一揽子决定。会议间隙,解振华主动走到会场右侧区域。在走近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的座位时,解振华笑着伸出手,斯特恩也微笑着握住了对方的手。

  多哈会议在最胶着的时刻戛然而止。会后,解振华在会议室门外举行了简单的发布会,肯定多哈谈判取得重要成果。解振华也是各国部长中最早且主动评价多哈成果的第一位。

  “台上的最后两分钟发生了什么?”发布会后,面对南方周末记者提问,解振华说,“中国对此次多哈谈判取得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决议能顺利出台是利用了场上的共识。”

  在被追问中国起到何种作用时,解振华说了一句,“我们帮主席下了决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