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南方集中供暖话题陡然升温 “怎么取暖”是个战略问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424  更新时间:2013/1/6 10:11:44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这两天,“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的话题又随着气温骤降而陡然升温。国内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不仅南方不该集中供暖,甚至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都需要改革。无论是从居民小家出发算经济账,还是从国家全局出发算能源战略账,集中供暖都不是合理的选项。

  虽然许多南方人,或者更精确地说,生活在长江流域等“夏热冬寒”地区的百姓很羡慕拥有集中供暖设施的北方,羡慕那在家里“一件春装舒服过冬”的生活,但实际上,集中供暖这种脱胎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能源利用方式,很难再与21世纪的现实匹配。

  取暖需要新思维,这关系民生,更关乎国家战略。

  集中供暖或危及能源红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是国内建筑节能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带领的课题组长期跟踪全国居民的建筑耗能情况。科学的数据不会骗人。昨天,江亿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南方搞不搞集中供暖,不仅要看对百姓有没有带来实际的益处,同时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耗这块看不见的天花板。

  2012年,江亿的课题组完成了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他告诉记者,如果将北方集中供暖的方式在全国复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根据研究,集中供暖模式下,北京住宅整个冬季的能耗约在16公斤标准煤/平方米,而目前长三角家庭每个冬季的采暖耗电为6-8度/平方米,折算成标准煤为2-2.5公斤/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采暖能耗将骤然上升约4倍。

  根据江亿的研究,从长期来看,全国建筑总能耗不能超过10亿吨标准煤。江亿说,无论是从全球碳减排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中国可获取能源的总量出发,这根红线永远都不能逾越。但2012年,全国建筑用能总量已经超过7亿吨标准煤。而且,结合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10亿,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10-20亿平方米。节能压力非常大。

  江亿告诉记者,目前,北方在冬季采暖方面还有节能的空间。到2020年,即使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整体采暖能耗也可望略有下降。但在南方,居民采暖需求正在快速上升。在江亿牵头编写的研究报告中,记者发现,2020年前,中国建筑能耗增量最大的一块就是南方采暖。

  江亿的观点,也得到了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强、中船重工集团第711研究所研究员薛飞等的认同。他们都认为,将北方模式照搬到南方,中国的能源供给将不堪重负。

  落后的采暖方式何必复制

  在江亿看来,不仅南方不该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应该考虑改革供暖方式,从集中转向分户安装取暖设备:“这个问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考虑。”

  江亿说,实际上,集中供暖是我国过去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下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是以煤为燃料,无论是热效率,还是炉渣处理,都决定了不能每家每户烧火。但如今,北京越来越多靠天然气作为热源。天然气的特点是清洁、输送方便,而且家用天然气炉的热效率甚至高于集中供热。

  江亿曾经做过调查,北京一户普通民居,如果使用家用天然气壁挂炉结合暖气片取暖,整个冬季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耗气量是8立方,明显低于集中供热的11立方。而且,居民想用就用,自由度、舒适度都更高。

  江亿说,建筑节能与生活方式关系非常大,中国目前非常需要营造一种能发挥使用者自行调节能力的供能方式。集中供热的话,老百姓缺乏节能的动力。而分户供能模式下,经济杠杆自然会引导人们选择最舒适最节能的采暖方法。

  徐强说,南方人的习惯是不愿24小时开空调,不愿意全屋开空调,基本上是人在哪个房间,就开哪里的空调。这是价格杠杆在起作用。这种空调使用方法非常绿色,而集中供能很可能毁掉它。

  寻找更绿色更经济的“温度”

  不仅在国家层面没有再搞集中供暖的可能,即使从居民节省支出的角度出发,集中取暖也没有优势。

  江亿课题组曾搜集了大量居民家庭实测数据。他说,在长三角地区,一套典型的100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时开空调,可以维持20℃的室温。这样,每个冬季的电费支出大约在2500至3000元。而在北京,同样面积的住宅,冬季向热力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是每平方米25-30元,与此基本一致。

  江亿提醒说,当南方居民羡慕北方的暖气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为此支付的费用。虽然我国南北冬季气温相差甚远,但取暖能耗差不了多少。原因在于:南方人更习惯于开窗通风,冬天也不例外,这会造成热量散失;此外,南方的建筑保温标准较低,墙体保温性能远不及北方。

  徐强也认为,如果采用集中供暖模式,等于强制人们24小时使用暖气。换句话说,许多家庭的舒适度提高,但采暖支出会大幅上升。更别说集中供热需要大规模建设管路、破坏已有装修等弊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所长王如竹为上海市民如何更温暖地过冬开了一个较为经济的药方。他说,上海人有时感觉空调制暖“不给力”,与室内机安装方式有关——室内机出风口一般离地较高,若非长期制热,热空气易集中在天花板附近,下肢特别容易感到冷。但现在有企业已开发出出风口贴近地面的空调,可以让市内空气循环更合理。另外,一种制热原理与空调类似的地暖设备也已面世,它能将水加热到30℃左右,新装修家庭可以在室内布置盘管,让热水加热地面来取暖,热效率比燃气壁挂炉更高。

  除了改良空调,王如竹和薛飞都比较推崇所谓“分布式供能”的模式,也就是在城市的某个片区内建造一个既能发电、又能利用发电余热为商业建筑和住宅供暖的综合能源中心。这种模式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单纯制热或发电都要高,但要形成经济性,必须合理配置各种用能单位的比例,让这个机构产生的热和电可以在全天24小时都找得到用户,而这牵涉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