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拿什么拯救你,我古老的北京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781  更新时间:2005/10/8 17:35:3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拿什么拯救你,我古老的北京 
19名专家紧急联名呼吁遏制紫禁城周边环境恶化 
 
  本报北京7月6日电(实习生邓茜)日前,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评估了121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重新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中国有5处世界遗产在评估名单内,明清皇宫因周边环境问题名列其中。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北京市将对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进行拓宽改造。改造后,后门桥、地安门等文化遗址将失去整体氛围依托,成为节点景观。19名专家已联名发出呼吁书紧急递交世界遗产大会,希望通过大会来遏制紫禁城周边环境恶化的风险。
  老北京旧城改造问题一直被人们议论。这些年来,中央明确要求保护古城,但北京城的文化遗址却还是大片大片地从人们视线里永远地消失了。为此有关专家认为再这样下去,真正历史意义上的北京将不复存在。

  考古学家:老北京是历史的世界的

  中国考古学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专家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是给北京留下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旧城对北京来说是无价之宝,是全北京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的财富,不应是哪一个区、哪一个部门的财产,更不应视之为包袱。

  旧城保护面临抢救的局面,在保护与危改的关系上要分清主次,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名城保护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北京市民共同的任务。危改要放宽时限,要从名城保护的大局出发,责任分担,由市里承担一定的责任。要转变观念,转变改造思路,彻底停止推平头式的危改方式。

  城市是动态的,必须要发展,但目前旧城内很多地区的改造因房地产开发商的参与而处于失控局面。旧城改造不能急于求成,建议将旧城内尚存的街道、胡同、院落全部保留,把整个旧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因为北京这一城市格局从元朝开始,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古建筑应该不分主次,采取整体性保护。外国人来北京就是来看文化遗址的,胡同没有了,京味消失了,北京对于世界还有什么吸引力?

  建筑学家:保护文化遗址关键是观念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毛其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城市发展是受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因素影响制约的,她的发展现状和轨迹不是一人、一时、一事所能控制和改变的。这些年北京文化遗址被大面积拆除,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确立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观。

  在城市最初发展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拆除旧建筑,兴建新事物,除旧布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些错误在西方许多文化名城曾经出现过,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事实证明,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消失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西方也已经吸取了教训。而今天的北京还在犯这样的错误。

  政协委员:应加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全国政协委员弥松颐对于北京城的改造感慨万千。中央的态度是明确的,目前正值北京总体规划修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之时,应认真贯彻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深入调查研究,慎重采取措施,针对不同情况,分期分批,区别对待。可是地方有关部门做出的决策却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这些决策难道就单凭市场主导,只考虑开发商的利益,而丝毫不为历史文化的千秋万代着想吗?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不等于抱残守缺,不等于阻碍城市整体发展。城市发展应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对于具体制定发展规划的决策部门,应该加强决策的透明度。很多专家都怀抱一腔热情,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根基奔走呼吁,但是似乎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广大民众的呼声也不见得能够引起决策层关注。这就要求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推进民主化进程。

  评论:永远的借口?

  问天

  北京古城的“脊梁”区域———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又在面临“改造”。接下来是免不了的拓宽、新建……有关方面强调改造、拓宽的主要理由又是“缓解交通压力”。

  回想起来,当年有不少对古城伤筋动骨的“改造”,也多是以此为由的。这让笔者不禁疑惑丛生:其一,许多老城改造,对古城风貌的破坏是几成定论的,那么,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这些年我们的交通因此“缓解”了吗?有这方面定量的分析吗?;其二,有些地方,特别是那些与漫长的历史和特定的文化相联系的古老地域和街区,从来就不是因现代化交通工具而“生存”和为它们驰骋的,她们的价值也决不体现在这种功利上,为什么我们总要在她们身上打主意、让她们来承担这本不应由她们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呢?

  由上我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担心和怀疑,如果我们有权力做这等决策的人士,总是持有这样的规划观、文化观、历史观,乃至价值观,一句“缓解交通压力”就可能成为我们对历史人文景观的重大价值漫不经心的永恒借口。因为,以现在北京每月新增上万辆私家车的速度,缓解交通压力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长久的难题,任何时候,都可以信手拈来,用以作为怠慢甚至扼杀古城风貌的托词。多么希望,这种担心只是杞人忧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