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聚焦消失的水源地:母亲河被玷污谁该脸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921  更新时间:2013/6/6 10:14:21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作为岷江的支流,四川眉山醴泉河被当地的一些小化工、小造纸企业偷排污水的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沿河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河流会变得如此的面目全非?偷排污水造成的污染代价到底有多大?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微博]、张鸿共同评论。

  埋暗管,设机关,放哨巡逻;小造纸,小工厂究竟有何猫腻?不堪重负的醴泉河,经济发展,治理污染需要壮士断腕。

  5月19日深夜11点多,记者来到了鲜滩桥万牌造纸厂的排污沟附近,离厂区还有100多米,就看到厂子里面有两个打着手电的人出来,一个停在原地,一个打着手电边走边看。

  知情人:这个就是他们安排的人员专门放哨。主要是放哨,就是看有没有外来人,有没有环保(检查人员)等等这些。

  记者:到河里面能看到痕迹吗?

  知情人:到河里面如果水大,根本都看不到。下去顺着水就冲走了。如果是水小,在河边根本就冲不完,再弄到河边,很臭的味道。一般像我们长时间在这里接触的话,我们一闻都知道,这个是哪个厂放出来的水,就知道是纸厂啊,污水还是活水啊,应该都能够判断。

  村民:(造纸厂)管道直接安(装)到河中间,你根本不知道,河中间,我还是不知道,这是它们(造纸)厂里的秘密。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排污口附近要么已经用水泥堤坝围了起来,要么排污口根本看不见,要想靠近排污口,必须经过造纸厂大门,周围连一条小路都没有,要想实地拍摄十分困难。就在这时,有人向记者反映,眉山东坡区修文镇一家肉联厂晚上可能会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

  知情人:这个是(杀猪厂)那个污水,根本没处理完的,直接放出来了。肯定有影响。

  眼前的污水的确有很浓厚的腥臭味,但凭什么就认定这是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记者顺着排污水沟往上走,在肉联厂大门口边上的收购里记者发现,一股污水直接从管道里喷涌而出,直接流向排水沟。但就在记者靠近拍摄的时候,厂大门口里突然响起了狗叫声,两分钟不到,有人就打着手电出来查看,为了安全起见,记者一行赶紧撤离,最让村民担心的是举报或者反映后,常常面临威胁,报复。

  鲜滩村村民:你举报了也没用,举报了,上面慢慢查,某个人的电话号码多少,(有人)慢慢地出钱,把你脑袋买了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死了的你都不知道。赔你20,30万元,把你命给你买了,很简单的道理。

  《母亲河》是最近在网上出现的一部微电影,它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垃圾围村”的关注。影片的拍摄者是在广西柳州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樊祖韦,拍摄的场景就在他的家乡广西宜州三岔镇三岔村。剧中取景全是村里的实景,目的就是为了“本色”展示村里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岔村村民:现在一年四季,就是靠每年发洪水(把垃圾)冲到下游,就算解决问题了,才有河的样子。现在河不像河,就是像一个垃圾场。全部是垃圾。

  樊祖韦(微电影《母亲河》制作者):一次性地把垃圾清走,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一个长效的后续机制是不行的,只是一次性把它清走,大家还继续往这里倒,还不是一样污染,所以我觉得应该除非有一个详细的后续的计划,把这个垃圾要怎么处理。

  张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用在了隐匿排污上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看完这个片子我有点分裂,我以为醴泉已经是甜美的泉水了,最近也正好是眉山的环保宣传月,当地的媒体,包括网上,主流的宣传全都是这样,标题是没臭气了,水清了,我以为甜的泉水又回来了。但是刚一看这个片子,我又觉得,怎么还有臭气?怎么还有脏水? 3月份的时候,眉山市有一个开展全市工业污染源恶臭的专项治理,他们表示近年来恶臭气体扰民现象频出,产生恶臭的就是造纸厂等等化工企业,他们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治理。在4月1日的时候,他们就上报了这些企业的名单,然后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就治理清了,快的难以想象。我觉得赶上他们这个环保宣传月确实比较应景,但我觉得宣传月不仅要宣传成绩,还要找毛病,所以我们也帮助他们也宣传宣传。

  现在谁说中国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我跟他急,这是多么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我们要算的一定是一笔帐,就是他这么费心思创新的成本,一定是低于他受处罚或者是排污治理所带来的那个成本,那个成本一定更高。《经济半小时》那个帐其实已经算的很清楚,他如果一次性投入一个处理设备的话可能是200多万,但是每天往里放药要处理,每天要花一万多块钱,一年就是三百多万,所以他不惜用别的成本,想歪点子来干别的事情。

  我正好在当地政府网站上看到一个特别主流的文章,叫当地要践行中国梦,然后用了一个特别好的词,叫发扬5+2精神,发扬白加黑精神。我觉得白加黑精神说的特别好,晚上的时候,他白加黑的精神出来了,黑天他开始排污了。他要考虑的是什么成本呢?就是偷排以后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最近一次的我看到眉山环保部门的处罚是3月26号的时候,对10家企业停产治理,短短的半个月之后,4月12号,就在当地的一个造纸企业开了一个现场会,说人家排污工程达标了,又恢复生产。但是短短的半个月,这个企业就弄成了一个达标的排污工程,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他践行了中国梦,发扬5+2,白加黑精神;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东西他都有,只是我不用,等你一让我停产我马上就启动。

  马光远:治理十年恶臭依旧 排污企业只是应景关停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2003年,网上报道说四川关停治理长江上游62家小造纸厂,这个上游有两个江,一个是岷江,一个是沱江,这两个江上分布着很多的造纸厂,造成了水源的污染,让水质从应该达标的三类变成了五类。如果说我把刚才讲的这一段说成2013年的话,我想大家都肯定没有时空穿越的感觉,也就是说,10年以后当我们看到这么一个新闻的时候,哪怕说记者,或者编辑不负责任的把这个新闻当成今天的来看,大家觉得肯定是真的,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跟10年前看到的情况一摸一样。但10年前说的是关了62家造纸厂,而且说四川把这项工作列入2003年党政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察,但是我们看到10年以后恶臭依旧,这些造纸厂就是关了停,停了再开,开了再停。

  我们正在面临着极其痛苦的产业转型,因为我们要招商引资,现在要发展经济的话,必须把资本引进来,资本进来以后如果你监管太严的话资本赚不到钱的话,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可能连环境都没有被污染的话,大家认为你很落后。所以大家在政策的选项上,在目标的选项上,先发展,后保护,先上车,后买票,到今天为止,这个游戏仍然在进行。我们看到的所有人的思路是什么呢?先把经济发展起来,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才有钱去治理污染,但是,这个成本究竟有多高,对于企业来讲,因为它整个的成本边界是不清晰的,它把本来应该由他承担的成本转让给全社会来承担,对于当地的政府部门来讲的话,它把自己本届应该承担的成本转让给下一届,甚至下下一届,所以我觉得这个成本不理清的话,那么恐怕不仅仅是白加黑,5+2了,我想没日没夜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张鸿:经济发展让官员升迁 把污染留给了当地百姓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我们说关注水源地,我们的视角其实是站在城里人的角度,就是自来水的水源地,我们说那个地方被污染了,城里人喝水有影响了。但是所有的水的流域里面如果有污染的话,如果有这个污染导致的疾病的话,那一定是在农村,所以我们会说有癌症村,但是你没听说过有癌症市,你没听说过有癌症小区,没听说过有癌症单位,为什么呢?因为城市里的饮用水到最后还要经过一层一层的处理,但是农村人他跑不掉,他就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说保护水源地不光是要保护城里人的卫生,城里人的健康,而是要保护所有的,我们母亲河当地的那些农民的健康,我们也要有相同的重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和污染到底怎么来平衡?我们往往有一个论调说,经济发展是要付出代价,要发展一定要有代价,但现在的问题是,发展的那拨人他获益了,获益的人他跑了,他升迁了,代价留给了这些人,但是农民他怎么办呢?就像我们如果说有知情权,治病的时候,我知道一个抗生素它有副作用,我可能选择不吃,我也可能选择吃,但是我知道后果是什么。但今天告诉我说,吃抗生素我的病可以治好,我升迁了,走了,副作用留给老马同志,那就吃吧,反正副作用给他。其实东部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为不仅治理的成本相当大,而且对子孙的影响,副作用也特别大,甚至很多都无法治理。所以现在当它向西部转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转移产业,还要转移曾经有的教训,这些教训甚至应该前置过去。

  马光远:先污染后治理是死路一条。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走,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无解的,现在很多人讲说,那为什么不重罚,我们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里面,把这些污染直接放到河流,湖泊里面去,罚多少钱?一万块钱以下,我想一万块钱以下对一个企业来讲简直是鼓励而不是约束。再比如说对当地政府来讲,我们从来都看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的都是GDP增长多少,财政收入多少等等,但是我很难见到哪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特别谈到,我们今年污染了多少河流,污染了多少土地,污染了多少空气。

  我觉得最起码有一句话我是非常同意的,就是西部不能走东部的老路,这个老路就指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西部的生态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产业有些是不应该去转移的。也就是说,对东部造成严重污染的,就不应该转移到西部,因为西部更加脆弱,治理的难度更加大。我们是把一个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把一个东部问题变成全国性的问题,这样愚蠢的做法我们一定要禁止。

  郑风田:农村根本就没有环保的力量 农村的污染没人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以后国家对各个地方的考核不能再仅仅是经济指标考核,惩罚机制应该建立起来,或者是多样化的考核体制,如果不建立起来,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污染的转移,一个城市内部比较好解决,以后城市所有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郊区的,比如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统一进行各种排污措施的处理,我想这还是一个城市的规划问题。当然我们整个国家来讲整个污染的治理,城乡的管理确实不一样,城市的管理要求严一点,农村、基层根本没有环保的力量,城市力量也覆盖不到,所以农村的污染就成了一个管得很少,或者没人管的地方。

  张鸿:治理污染需要下狠招 而不是逗着玩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需要下狠招,我今天在眉山市环保局的网站上学了一个四川方言,一个词叫逗硬,就是动真格的,来真的。它是说这个醴泉既然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污染那么严重,而且都是劣五类水,所以我们要检查要动真格的,就是逗硬这个词,但是我给它改一下,我希望是这个字:“斗”,因为那个逗有点逗着玩的意思,所以如何回到母亲河以前的清澈,我们得和一些利益斗,而不是逗着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