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央行拒放水救钱荒 专家称钱被投入楼市等行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656  更新时间:2013/6/24 11:10:17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昨天(6月2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公布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内容,再提“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是6月8日以来半个月时间,国务院和央行第三次做此表态。专家认为,这表明了政府“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的决心。

  继续稳健货币政策

  近期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风波,平常在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银行出现“钱荒”。上周四,隔夜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13.44%,该数值创下历史新高,资金利率盘中甚至高达30%,市场惊呼“堪比高利贷”,并冀望央行能放点水,放松货币政策。

  央行昨天坚持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本月以来,高层已经多次表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在6月8日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此后在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专家称政府态度表明决心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钱荒”问题主要源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为追求更多利润,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领域。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弹太多,大量货币没有击中靶心,而是流向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

  当前,我国货币存量并不低。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但投向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并不乐观,经济复苏却力度微弱,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

  “中国政府的态度已经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郭田勇说,商业银行也应进行结构调整,把手中的资金用好,让投向更合理,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名词解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

  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

  探因:“钱荒”不是没钱 是放错了地方

  货币供应量充裕,大量社会融资未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钱荒”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资本市场开始面临资金流出的尴尬状况,不过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

  根据两周前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尽管整体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8%,新增信贷量仍然高企,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

  中国真的在经历一场流动性紧缩的“钱荒”吗?

  一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但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依然出手阔绰,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的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未投入到实体经济。

  在不少业内人士和经济学家看来,导致目前金融业短暂性“钱荒”的因素十分复杂,这其中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苏,美联储称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

  除此之外,中国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率不断放大的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使风险不断积聚。

  “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

  (据新华社电)

  虚拟案例:钱到哪里去了?

  钱到哪里去了?我们虚拟一个人物——信托经理小张来举例讲解。小张过去两年收入增加很快,他参与了很多项目。有地产的,有股权信托、工商信托。

  其中,有某个城市的一桩住宅项目缺钱,小张找到这家公司,负责做一个20亿的信托产品投到这个项目,用这个项目的土地和房屋产权做抵押,抵押率50%。设计年化回报11%,期限2年。

  然后他找到某某银行省分行的李总,找他销售。这样拿着项目来找李总的,还有小宋、小刘、小王等等,银行的李总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打包这些产品向客户发售,以8%的回报出售给客户。

  又过了一年,银行的几个客户要贷款,但是银行有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已经批不出贷款了。怎么办呢?银行又反过来找到信托公司,我借用你们的渠道,你做个产品,我来给钱。

  这就是最近几年被屡屡提到的“表外业务”。如果出现短期钱不够怎么办?去银行间市场调剂一下,中国1400多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其中相互借款。

  在以往,各家银行钱都不够的时候,银行就会花更高的价钱借款,表现出来就是市场利率上升;这时央行就会通过投放资金来缓解。

  现在是央行不再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货币,于是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央行认为,盘活“存量”更重要,也就是警示银行,收回那些放错了地方的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