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政策层面频频发力 中国加速步入天然气时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581  更新时间:2013/8/19 10:04:04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继7月10日国家发改委对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做出调整之后,8月份发改委能源局又推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如果说天然气价格的逐步理顺,将进一步激发国内石油巨头“气化中国”的热情,那么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的制定,则有望拉开民营资本进入天然气管道建设市场的大幕。

  业内人士由此认为,政策层面的频频发力,对于中国加快步入天然气时代意义重大。

  天然气: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

  从柴到煤,再到液化气、管道煤气,直到如今的天然气,太原市民陈秀瑛向媒体描述自家生活燃料的变化时,感慨颇多。她说:“以前一做饭整个客厅都能闻到烟熏味;现在用上天然气后,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厨房干净安全,健康也更有保障。”

  陈秀瑛只是数以几十万计受益于天然气的居民用户中的一个代表。作为世界著名煤炭大省的省会,山西太原被称为“煤都”。“煤都”居民告别煤气用上天然气,被媒体视为中国天然气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近年来,没有任何一种能源产品会像天然气这样如此快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同时,似乎也没有哪一种能源产品会像天然气这样如此难以拒绝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据了解,天然气之所以成为最受青睐的能源新宠,首先应当归因于其优质、清洁、高效的特点。虽然与煤炭、石油同属化石能源,但天然气却以其使用安全、燃烧热值高、污染物排放少等特点,成为人们公认的优质能源。

  数据显示,在产生相同能量的情况下,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煤炭和石油的56%和71%,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煤炭和石油的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煤炭和石油的1%,天然气的粉尘颗粒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在当前针对矿物燃料燃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尚无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势下,广泛采用天然气取代易污染燃料,对于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由高碳燃料转向低碳燃料,由高污染能源转向清洁能源,成为全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天然气由此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发展迅猛,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石油和煤炭的比重则逐渐下降,目前天然气已同石油、煤炭并列成为世界三大能源支柱。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在未来25年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以天然气的增长为最快,天然气也因此被称为是21世纪的能源。

  在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条件,在过去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则不断增长。这种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为消费主体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大气污染愈演愈烈。许多人意识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

  审视中国现状,在低碳能源中,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异军突起,但因为自身存在的间歇性和经济性等原因目前尚难成大器;水电虽在“十二五”规划中获得“优先”发展的殊荣,但因受流域及生态环境等制约,发展规模和空间有限;核电发展虽颇受业界瞩目,但囿于“邻避运动”的兴起而受到民意牵制,短时期恐难获规模化发展契机。

  由此,天然气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

  气化中国:石油巨头们的战略雄心

  据了解,从煤城太原到石油城大庆,从东部繁华都市北京与上海到西部偏远城市喀什和拉萨,从所有一线中心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乃至众多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随着天然气管道的延伸,城市天然气消费比重迅猛增长。

  中国在天然气道路上的快速推进,获益于数年前由中石油率先启动一项能源替代计划——“气化中国”战略。而这一计划近年来又获得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石油巨头们的积极跟进。于是,天然气在中国的发展“气”势如虹。

  探寻天然气在中国崛起的最初动因,首先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快速提高。

  然而,相比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常温下气体的存在形式,使其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必须通过管道实现。由此,上游的天然气勘探生产、中游的管道运输及地下储存和下游的城市配送,是组成天然气工业的基本业务链条。同时,随着液化天然气(LNG)国际贸易的发展,天然气工业的业务构成又增添了新内容,即天然气液化、LNG远洋运输及LNG的接收、储存和再气化,它们构成了LNG业务链。

  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中石油从不讳言自身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挺进西部地区进行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中,位于陕蒙的长庆油田和位于南疆塔里木油田的储量可观的天然气田的发现,大大提振了这家石油央企发展天然气的勃勃雄心。

  据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介绍,如果说1997年9月10日,陕京管线的竣工投运拉开了中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的序幕,那么2004年10月1日,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建成投产则标志着中石油“气化中国”战略的全面开启。

  此后,中石油陕京二线、陕京三线、涩宁兰复线等管道相继投产,而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以及中缅管线等与国外相连的跨国输气管道全面推进,由中石油打造的一张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

  在中石油天然气版图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巨头也在全面跟进。特别是中石化“川气东送”项目和中海油多个LNG项目的建设投产,为扩大我国天然气消费注入了新动力。而以河北新奥集团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以香港港华燃气为代表的境外资本、以北京燃气为代表的地方国有资本等也全面参与到下游市场的构建中,大大加快了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步伐。

  随着以中石油为主导(有数据表明其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80%)、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央企巨头积极跟进、众多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中国天然气产业格局的基本形成,特别是随着资源与环境矛盾的加剧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气化中国”不仅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而且已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然气时代: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

  在全球追求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天然气早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能源消费的首选。

  一组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平均为24.4%,亚洲国家平均也达到11%的水平,而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仅为5%。

  基于此,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丹尼尔·耶金提醒说:“天然气消费在中国只占很小的比例。我不认为中国天然气的时代已经来临。”

  没有人否认天然气在中国很多省市深受青睐。但是目前甚至在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很难改变。

  分析其因,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形成瓶颈。比如,天然气主干管网尚不完善,区域性输配管网不发达,天然气调配和应急机制不健全;储气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消费量的1.7%,远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用气负荷集中的大中城市缺乏储气和应急调峰设施,已建成LNG储罐罐容不足,分布失衡,供气安全压力较大。

  中石油管道局局长赵玉建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但管道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美国管道总里程为70万公里,俄罗斯为23万公里;截至2012年底我国油气管道加在一起不足10万公里,其中天然气长输管道仅6万余公里。

  其次是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12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187.3万亿立方米,其中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3.1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1.7%;按世界人口65亿、我国人口13亿计算,世界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为2.8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0.24万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左右。

  正囿于此,国家能源局才迫不及待地效仿美国,将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的开发提上日程。然而,受核心技术和相关标准规范等因素制约,在经过两轮轰轰烈烈的页岩气区块勘探开发招标后,原本希望的各路资本参与进来的页岩气开发热潮尚未出现。显然,页岩气要成为天然气消费主力,中国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一方面是天然气资源不足、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天然气消费量急剧增长,为避免“气荒”出现,中石油等石油巨头加大天然气进口力度。然而,这又无可回避地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天然气价格体系尚未理顺,长期以来进口气价与国内气价严重倒挂……

  刚刚进入2013年下半年,来自国家政策的消息给中国天然气产业带来许多利好:先是7月10日,国家对非居民天然气价格做出调整,全国天然气门站价格平均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随后于8月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开始对外征求意见,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下游定价权的开放,对激励民营资本进入天然气管道建设市场意义重大。

  尽管距离“天然气时代”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中国发展天然气的方向和决心从未动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