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10天拆18家单位,民生借口?
作者:古月三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50  更新时间:2013/12/18 15:36:58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近日,贵州黔南以棚户区改造为名,将州检察院、物价局、统计局等18家州直属机关单位的办公楼在10天内全部拆迁,其中包括尚未装修结束的办公楼。公布的改造规划显示,拆掉这些单位的办公楼是为了建广场、修公园,打造城市亮点景观,盘活土地,提高土地的价值。(12月17日中国广播网)
  棚户区既是一个城市昨天的回忆,也是城市发展忘不掉的痛。棚户区改造是好事,毕竟,谁也不想在配套设施不全,脏乱差的城市工作和生活。而且,通过改造既能改善城市面貌让城市美起来、靓起来,又能改善群众的生活状况。然而,把好事办好也非易事。推进棚户区改造,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麻烦,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断地演绎着各种版本的“故事”,强拆的惨案、动用学生拆迁的滑稽、被迫停职拆迁的悲情。或许,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任何事物都不足以变得稀奇,常常有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全州18家机关单位一下子都搬了家,却没有任何公告告诉人们这些单位搬到哪里去了,这种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闻不问、脱离群众路线的做法,是不是理应依规问责?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把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一桩桩小事办好了,才能体现政府的以民为本。笔者认为,在拆迁问题上,地方政府有必要广而告之,让群众办事不吃闭门羹、不跑冤枉路。遗憾的是,面对拆迁后连片的废墟,老百姓连个问路的地方也没有,以至于白跑了好多趟,试问地方政府践行“公开、便民、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丢到哪里去了?
  10天拆除18家机关单位,其中包括尚未装修结束的办公楼。如此大手笔的拆迁项目是要干吗?答案是此地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然而再愚钝的观察者也看的真切,这些“楼外面贴着崭新的瓷砖,里面墙上看上去也刚粉刷过不久”的机关办公楼,压根就和棚户区扯不上半点关系。但在“一声令下”中,它们在十天之内从建筑变成了瓦砾。如此大规模的拆迁新建想必上级主管部门不会不知情,这也不可能是几个地方领导就能主观定夺的事情,投资之多,影响之广,难度之大,决策时当地也不会不考虑,但是为何在中央、国家三令五申不准大拆大建、党政机关不准新建楼堂会所的情况下,当地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显然这便是领导们背后那扭曲的政绩观,毋庸置疑,征集拆迁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个著名的“挖坑理论”,当国家经济萧条时,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一挖一填间就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社会财富并没增加。同样,政府在进行大的工程项目建设时,会把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进去,工程进行的过程可能看起来轰轰烈烈、干劲十足,结果如何却另当别论。可能还没等到验收成果,另一届政府已上台,之前的项目工程也就面临着被迫中止的危险,已经投入的资源也就只能“打水漂”。这也就造就了现在无休止的“面子工程”的繁荣景象,可谓是得不偿失。
  如果当地政府能通知到位,如果市民能找到政府,也许事件就不会被曝光,不被曝光也许就不会“露馅”,不“露馅”就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竞相效仿。到那时,大家就都能游离在监管之外把一座座新办公楼盖起来了。这无疑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归根结底,面对搭着“棚户区改造”的顺风车去新建办公楼的行为,仅仅依靠民众反映和媒体爆料并不是釜底抽薪之策,而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最需要的是严格的监管和审批制度。让其明白真正地政绩工程是要建到老百姓心里的,是看病不再难和贵、是外出不用带口罩可以大口呼吸、是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会,绝不是四处林立而又无人问津的空中楼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