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近日出台 奶粉要涨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4/1/13 8:27:58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
|
|
摘要: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业界称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该细则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市场终端都提出比过去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乳企门槛,并肃清不规范的乳企。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业界称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该细则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市场终端都提出比过去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乳企门槛,并肃清不规范的乳企。 不过,严格要求将带来成本的大幅增加,是否会使未来奶粉价格上涨呢? 新闻 背景 “史上最严标准”面世 上个月末,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这被视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其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把关、配方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能力等9方面进行重新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食药监总局就此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对暂不能达到新细则要求、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以及未通过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 另据了解,这已经是去年国家出台的第12部针对奶粉质量安全的标准。 细则亮点 奶源自建自控生产 参照药品管理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新版细则最大的亮点不外乎“自建奶源”和“参照药品管理办法”。在源头上,细化了生产企业自建自控奶源的要求;在过程中,要求乳粉生产的质量安全控制参考药品的生产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以及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实行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在市场终端,要求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所有环节的追溯和召回制。 此外,新版细则明确将婴幼儿配方乳粉分为婴儿配方乳粉(0至6月龄,1段),较大婴儿配方乳粉(6至12月龄,2段)和幼儿配方乳粉(12至36月龄,3段),并规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三种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审查要求。新版细则要求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使用的植物油,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且要明确植物油的种类,且不得使用氢化油脂。新细则要求产品出厂应全项目逐批自行检验,检验报告要保存3年。为了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查找原因,规定产品要留样保存,直至保质期满。企业要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关键工序和关键点信息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消费者能从企业的网站查到。 业界影响 三分之一企业将退出市场 终端价格未必上涨 中商流通行业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认为,企业严格按照CMP生产管理体系,将能从根本上提高乳制品品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然而,不可否认这也大大增加成本。一家中型的奶粉企业每年在检测环节上的费用已达数百万元,一旦GMP标准实施,还需建立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体系、更换新包装、提高现有的自动化管理体系标准等,加上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的巨额投入,奶牛、原料、设备均是国外进口,很多企业难以承担这样“沉重”的生产成本。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共有12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细则将给行业带来新的大调整,由于“负担越来越重”,预计128家企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将被兼并、收购,还有一些将在这次审核中退出婴幼儿奶粉市场转产乳制品行业其他领域,估摸将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会退出市场。 如果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那么,腾出的20亿元至30亿元市场空白,究竟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抢占呢?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品牌退出后的市场份额,“鹿死谁手”要看消费者的选择。目前,国内销量最大的前五大洋品牌除了在一线城市牢牢守住外,二线城市和国内乳企的争夺处于胶着状态,未来三五年内还将快速下沉到三四线地区。相对而言,中国消费者相对更青睐国外品牌,“一旦洋品牌把销售进一步下沉到三四线市场,或将进一步蚕食国内乳企的市场份额。” 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是否会拉动终端销售价格呢?宋亮说,这个还是要交予市场,视乎供需情况而定。他的观点是“未必提价”,因为婴幼儿奶粉领域本身利润较高,成本消化能力强,再者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力度比较大。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有领头企业涨价,不排除其他企业会跟风涨价。 消费者 睇法 新细则给力,关键看执行 记者就此采访广州消费者。不少消费者认为,“这次的新细则很给力,但具体实际情况如何还是看后续执行情况如何”。 家有5个月“小公主”的“新手妈妈”李梦怡则认为,在商言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总是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只希望涨幅能控制在小幅度内。 宝宝已有14个月的蒋女士则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继续委托友人在海外代购奶粉,“价格相对更实惠,由相熟的朋友帮忙购买,也放心。过去国产奶粉诸多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我已经没什么信心”。 生活在从化的宋太太则抱有不同想法,她对此拍手叫好,“有政府把关,质量信得过。但希望之后的价格不要上涨。”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