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企业实施SA8000的外部条件与主要障碍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点击数924  更新时间:2005/9/7 12:56: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摘  要:分析了企业实施SA8000的外部条件,指出了我国企业实施SA8000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

    关键词:SA8000  外部条件  主要障碍

1  企业实施SA8000的外部条件

1.1  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

1.1.1  体面劳动与全球契约的倡导

    体面劳动[1]是国际劳工局长索马维亚1997年6月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所谓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为了体面劳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同时推进其他四个目标的实现。一是促进工作中的权利;二是就业;三是社会保护;四是社会对话。全球契约[1]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1999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的,并于2000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的目的是从人权、劳动权和环境方面通过、支持和实施一整套必要的社会规则,旨在各企业与联合国各机构、国际劳工组织排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各方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以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平的世界市场。其核心是要求各企业必须遵守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9项规定的原则。体面劳动与全球契约新概念的提出,立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1500多家大型企业加入了该协议。

1.1.2  企业公民理念的确立

    2003年1月召开的全球CEO世界经济论坛上,大型跨国公司CEO们对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作了深入研讨。如GE的企业公民理念与马斯洛的人性需求五层次非常接近,它包含了7个元素,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最底层是企业价值观,第二层是企业守法,第三层是企业员工政策,第四层是环境政策,第五层是供应链管理,第六层是社会公共政策,最上层是志愿者、慈善活动和捐款。最后,会议提出了企业公民的完整概念,并号召全球企业共同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做人类的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包括十个方面的责任要求[2]:一,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其中又包含道德行为准则与商业原则。二,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三,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保护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包括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活动或社区服务的一部分。

    截至2003年底,中国登记民企达300.52万户,注册资金为35305亿元人民币。新华社披露[2],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每天增加30亿元的速度发展,其产值已占中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2003年为52.91%)。在此情形下,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足以值得全社会瞩目。

1.1.3  SA8000逐步迈向国际标准

    2001年12月12日社会责任国际(SAI)发布SA8000:2001《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受到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崇,并在全球兴起了社会责任运动。如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要求德国进口商必须按SA8000标准对其供应商社会行为进行审查,该标准也可能被法国和荷兰进口商协会所采用。美、法、意等国也要求对中国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商品,以通过SA8000审核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与此同时,SA8000也引起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关注。2002年,在消费者政策委员会(COPOLCO)的提议下,ISO理事会要求其技术管理局(TMB)考虑ISO是否应在社会责任领域制定国际标准,并于2003年初成立了有关社会责任的咨询组予以专门研讨。该咨询组于2004年4月提交了一份描述社会责任领域最新进展的技术状况报告,既包含了对社会责任领域已有的众多标准、法规和提案的分析,也对社会责任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确定了ISO在做出决策前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其内容将会更加广泛,人文关怀程度也会更高。

1.2  我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2.1  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往,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模式,甚至错误地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就是硬道理”。例如,中国GDP占世界总量4%,但石油消耗居世界第二,把全世界7%的石油消耗掉了,发电量消耗13%,钢材消耗40%,煤炭消耗31%[3]。可见,我国4%的GDP竟是用如此巨大的消耗所换得,但反观我国劳动者生活条件及人文环境的改善却远低于此。只顾追求量的成长,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严重忽略了质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忽视人力资本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转向以数量增长、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劳动保护、人文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基于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国民经济发展方针由“持续、快速、健康”6个字改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8个字,“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

1.2.2  “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

    在“大政府、小社会”邮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将企业看作是一个行政单位,由此,企业背负了过多的本应由社会来担负的社会责任,如企业办学校,企业办社区,企业办医院等等,结果是企业用于支付员工的福利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因此,有人将企业的发展迟缓归因于企业过重的社会责任,认为是社会责任让企业背上了包袱。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经营放开,大政府变成小政府,企业社会责任是否需全部彻底抛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财富的创造不仅取决于分工、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而且还取决于人们高尚的道德和伦理。因此,企业不仅仍然需要一张写满正道文化、必要社会责任的药方,而且还应该远离政治、做实产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1.2.3  企业竞争环境的转变

    我国加入WTO三年来,随着过渡保护措施的逐渐放开,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市场变化,以前我们只注意国内市场,现在必须面对国际市场;二是竞争对手变了,以往竞争大多局限于国内企业,现在面对的却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巨人企业;三是市场规则变了,以前,我们习惯了计划经济,依国内规则办事,讲中国特色,现在必须重视国际标准,走国际化道路,做国际化企业,其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按国际游戏规则办事,把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来对待,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

1.2.4  出口贸易壁垒与保护方式的复杂性、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采购网络重组,既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打破了以往的利益格局,贸易上的摩擦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出口到三个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的商品,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额近75%,但在我国以巨大的成本支出换取对方的市场和竞争优势时,却接连遭到进口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如歧视性的反倾销、WTO保障措施限制、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环保标准、道德(劳工)标准等。其中,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已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出口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责任管理。

1.3  企业外部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1.3.1  消费者对劳工问题的关注

    如今消费者在选择购物时,越来越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即其商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世界著名的伟达公关公司(hill&knowlton)委托纽约市场调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或投资时,将会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在2594名18岁以上公民中,有79%在决定是否购买某家公司的产品时,会受到该公司社会形象的影响,而36%的消费者甚至表示,企业社会形象是他们在消费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可见,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不是企业是否应该实施SA8000,而是应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即使新建公司,其商业发展计划书、创业计划书也都需要进行道德评估与影响分析。

1.3.2  媒体对劳工问题的关注

    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责任运动,就是在媒体的推介下为世人所注目的。快速、准确、及时反映民声是媒体的职责,如2003年非典疫情、民工欠薪、血汗工厂内幕等,正是在媒体的鼓与呼之下,才引起了政府及大众的关注,引起社会对劳工问题的重视。

1.3.3  投资者对资本运用的慎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独资企业已不再是企业的主要形式,企业的绝大多数资本来自企业外部。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的仔细深研,就是为了避免投资那些直接或间接违法经营的企业,寻找那些经营稳健、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此时,企业必须对社会各阶层的投资者负责,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

1.4  跨国公司在供应链前端的拉动效应

    有人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热,一是全球劳工斗争的结果,二是跨国公司利润建立在血汗工厂基础上的事实被揭开后,为维护自身形象而产生的要求。跨国公司是最早的压力感受者与社会责任自律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1],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有关社会责任的生产守则,其中118个由跨国公司制定,92个由行业协会和贸易协会制定,32个由非政府组织制定;到2003年底,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守则已发展到400多个。同时,跨国公司还意识到,与企业合作赢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份道德风险的承担,且这种道德风险随时可能转化为商业风险,因此,它们必须与声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做合作伙伴。于是,跨国公司将它们所建立的内部生产守则,又逐渐转化成外部生产守则,以约束其供应商。自从跨国公司的定单与我国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挂钩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已有8000多家企业接受了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同时,根据美国商会组织的调查,目前超过50%的跨国公司和外企表示,如果实施SA8000,它们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可见,跨国公司“源头管理,定单采购,强化供方”的策略,仍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表现继续发挥作用。

2  企业实施SA8000的主要障碍

2.1  企业发展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正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期以及市场经济的转轨期,显性和隐性高失业率的存在、劳工的过量供给为资本的野蛮积累提供了温床。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早已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源优化整合→全球化企业公民几个阶段,而我国企业由于对政府依赖过重,面对贸易摩擦,往往是对自身行为反省少,而对政府期望高。

    我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与目标时,往往过分向钱看,求大、求快,忽略了“做大、做强、做稳”的辩证统一观。而在企业做强、做稳中,就包含了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相交织的问题,要求企业由投资型向战略型转变时,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与定位。市场经济其实也是道德经济,既有规则,也有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非“零和博弈”。

    我国企业对实施国际标准缺乏系统思考。ISO9000、ISO14000、SA8000三大管理体系标准已逐渐成为国际化公司换取互信的重要机制。ISO9000与ISO 14000重在关注产品质量和社会环境,SA8000则更多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有些企业甚至认为,SA8000是发达国家利用人权、环保。安全健康和工资标准来苛求我国企业,旨在抬升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总之,我国企业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下向国际化市场靠拢的长远系统思考。

2.2  对“比较优势”的认识误区

    我国外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以畅销全球的芭比娃娃玩具为例[5],售价9.99美元,扣除原材料0.65美元,到终端消费者时总共增值9.34美元,我们得到0.38美元,占4%左右,而美国的玩具厂商和零售商得到的却是我们的23倍,如果按利润计算,则差距更大。而我们却一直对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深信不疑,即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具有相对最低的生产成本。我国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正好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津津乐道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却不知,我们一味追求以最低工资雇佣,最低价格销售,满足最低利润,这无疑是对企业生态圈的滥砍滥伐。并且在比较优势拉动下的过度成本竞争,极易让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生两个莫大的怀疑:“对知识产权肆无忌惮的进犯和对员工敲骨吸髓式的压榨?”其实,迈克·波特早在《国家竞争战略》中明确指出[6]:“竞争力与廉价劳动力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以生产成本或政府补贴作为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可能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所取代,由于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异军突起,同样也会让一个以传统资源见长的国家一夕之间失去竞争力。”SA8000提示我们,企业的竞争并非只有低成本一条道,SA8000受到市场的极大认可本身,就是波特理论中差异化竞争的又一个最好例证。

2.3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素质缺乏

    企业的发展缺乏先进企业文化时,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人的不尊重和不重视。最近,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广东省外贸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的统计数字让人震惊问:有五周以上的员工不能按时领取工资,近一半的人被迫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约62%的人一周工作7天,1/5的人受到身体或精神的骚扰,半数以上的工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人本管理与社会责任的要求并非只是企业管理手段的转变,而是对企业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挑战。并且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只不过这时的企业家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承担的人格化代表。但中国时下企业家的表现实在不能令人满意,许知远曾在《经济观察报》上奋笔疾呼[8]:“现在,让我们停止谈论企业家”;“在这个只拥有20多年商业环境的现代社会中,他们被突然推到了前台。一直以来,他们为自己的生存疲于奔命,剧烈变化的中国充满机遇,如果运气得当,或者胆量足够大,他们会获得超出自己意料的成功。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甚至无法解释自己的成功之处,他们尚没有时间形成自己的哲学,更没有传统可以承接”。不过,企业家的才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有一个发育、成长的过程,这里,我们并非咬住他们的过去不放,对比SA8000,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将来会做什么。

2.4  企业社会责任约束与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劳动法》与SA8000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企业为何对SA8000的实施担惊受怕,而对《劳动法》却坦然处之。除了因为SA8000的实施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定单与生存,更多则在于我国法制水平低下,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企业违规成本代价低。从《劳动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以及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来看,我国《劳动法》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明显缺陷[9]:欠缺一,许多方面只是一些原则性、纲领性的规定,不便于实际操作;欠缺二,内容存在漏缺,不够完备;欠缺三,未能及时修订劳动争议处理规定;欠缺四,国家已出台了新办法,《劳动法》未及时修改,出现相互矛盾;欠缺五,惩处不够严厉,让用人单位把《劳动法》看成可守可不守的法律;欠缺六,立法层次不高,影响人们重视。因此,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监督与评价机制,首先必须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政府、企业、社会三者的关系理顺,明确三方在该机制中的正确定位。政府应以社会大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国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权力方式,建立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约束体系,重点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落实;企业应从尊重员工做起,明确企业道德,将企业道德内部制度流程化,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并形成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道德观;社会群体组织、行业协会等应积极强化与非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有效沟通,通过对社会责任标准的准确理解,去指导企业或协助政府部门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失信行为惩处机制与企业的法律监督机制、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机制。

3  总结

    实施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既是外部市场条件变化的强制要求,也是我国企业与社会内在改革及文明进步的必需,是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的统一。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障碍并不可怕,没有融合,就没有障碍,而没有障碍,就没有发展,因此,对SA8000实施中的障碍,应重在制度层面以及观念层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2004(9)

    2  柳剑能.贯彻“企业公民”理念任重道远(N).南方周末,2004.l0.21.第11版

    3  柴海涛.从外经贸发展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信息导报,2004(6)

    4  周建波.全球竞争中企业更要重视承担社会责任(J).经济论坛,2004(13)

    5  汪维钢.“中国制造”的尴尬困局(J).中国企业家,2004(11)上

    6  郭开森.玩具厂的变迁(J).IT见经理世界,2004(6)

    7  武玉芳.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动者权益改善(J).工会论坛,2004(7)第10卷第4期

    8  陈宪.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J).沪港经济,2004(8)

    9  刘声.劳动法实施10年后议重修起草专家眼中的劳动法[EB/OL].新浪网,2004.12.10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