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自主小生力拼韩国欧巴 致尚XT对比K3S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爱卡汽车 点击数577 更新时间:2014/5/28 13:50:39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 |
|
|
随着《继承者们》、《星星》等剧的热播,一阵前所未有的寒流再次席卷而来,而这些顶着“长腿欧巴”、“教授”等头衔的韩星们也在间接影响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与走势,东风悦达起亚K3S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李敏镐的成功代言在上市初期就赚足了观众们的眼球,而此次的文章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位同样代表着自主品牌高水准的选手来正面对话这位“韩国欧巴”,从产品层面上来看孰强孰弱将会一目了然。 长安致尚XT从面世以来就被冠以“最美自主两厢车”的称号,而在售价方面1.5T顶配与K3S 1.6LGLS版车型仅有5000元左右的差价,可以说两者同属于一个价格区间,而这也成为它们能直接对话的关键所在。 虽然来自自主品牌,但是致尚XT的外观设计是由欧洲团队一手操刀,整体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犀利的前大灯与中网配合棱角分明的腰线将致尚XT勾勒出十足的动感色彩,而车尾部的过度也十分自然融洽,可以说相比三厢版逸动更加凸显运动化理念,也更加容易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同样由三厢版车型衍生而出的K3S在外观上并没有完全沿用K3的设计思路,加大的下进气格栅反倒与双门跑车速迈几乎完全相同。也说明K3S试图走运动化的路线。两厢车的整体造型非常的简洁干练,尾部线条的变化也并没有让人觉得有任何不适应,同样相比三厢版车型,K3S在运动化元素的强化上更加立竿见影。 内饰部分长安致尚XT的整体造型与逸动基本保持一致,略显遗憾的是并没有针对外观而做出更加个性化的调整,不过好在逸动原本的设计就已经十分成熟,全黑的配色有效的掩盖了塑料材质所带来的廉价感,唯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致尚XT采用了更显运动化的黑红拼皮座椅。 K3S在内饰方面与三厢K3同样十分接近,基本沿用了现款K3的设计,提供全黑色、黑米色、黑棕色三种不同的内饰配色。而在做工和用料方面则明显让我们体会到合资产品的优势所在,相比致尚XT细节方面的处理要讲究的多,内饰除了硬质塑料及软性材质外,仪表盘上方还使用了真皮提升档次。 在车型售价相似的区间中,致尚XT所搭载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K3S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在输出参数上具有明显优势,最大功率与扭矩分别高出32千瓦与74牛米,动力表现更加出色,而在变速器方面两款车型都采用了时下比较主流的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 底盘与悬挂类型方面致尚XT与K3S有着较高的相似度,都采用了前麦弗逊独立+后扭力梁非独立的组合,这也是这个级别车型中最为常见的选择,而在轮胎配置方面顶配的致尚XT相比GLS版的K3S更高一个级别,205/50 R17规格的轮毂视觉表现力更强。 在了解完车型整体概况之后我们来对比一下具体车型之间的配置差异,首先从外部配置开始,从下表中所见致尚XT自动劲酷版与K3S 自动GLS版外部配置差异不大,诸如电动天窗、大灯高度可调、外后视镜电动调节以及加热都是完全一致,唯一差别之处在于K3S GLS多出了LED日间行车灯,在日常驾驶时的安全指数更高。
内部配置方面两车可谓各有所长,在保证诸如真皮方向盘、多功能按键、倒车雷达等基础功能之外,致尚XT自动劲酷版多出了质感更出色的真皮座椅,而K3S 自动GLS版则用无钥匙启动系统武装了自己的科技化配置,在空调方面两车都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手动调节,功能设定也比较单一。
致尚XT自动劲酷版在多媒体配置上相比K3S 自动GLS版具有压倒性优势,多出的中控彩色大屏集成了GPS导航、倒车影像等多项功能,而K3S 自动GLS版则只保留了最为基础的外接音源接口以满足驾驶者的娱乐需求。
安全与操控配置上致尚XT自动劲酷版相比K3S 自动GLS版同样更加丰富一些,气囊种类多出了前后头部气帘,而在主动安全电子配置上增加了动态稳定系统、制动力分配以及刹车辅助,综合安全指数要高出不少,很显然自主品牌在配置上的优势在这一环节体现的较为充分。
总结:通过此次对于致尚XT与K3S的详细对比不难看出,自主品牌的进步优势明显,尤其是外观设计上已经逐渐摆脱了早起浓重的“抄袭”感,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类型,而在与相同价位下的合资车型比拼中内饰部分的工艺处理与用料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未来自主品牌所最需要提升之处,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动力与配置上所体现出的性价比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品牌方面的弱势。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