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法德意追随英国将加入亚投行 专家:美日莫狭隘 | |
作者:记者 李金磊…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896 更新时间:2015/3/18 10:49:40 文章录入:hguang8379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
|
|
继英国之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17日宣布将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但美国和日本态度依旧相对“冷淡”。专家表示,加入亚投行机不可失,可以分享更多亚洲的投资机会和经济红利,美日冷对亚投行“比较狭隘”。 英法意德将加入亚投行 亚投行是由中国倡导筹建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随后印尼、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加入。 “目前已有27个国家表示要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作为创始成员国。”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对于尚未加入的国家,创始成员国的资格确认截止日期为今年3月31日。 随着这一截止日期的临近,多个国家开始“争抢”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英国率先行动,3月12日,向中国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英国的申请加入引发了示范效应。3月17日,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宣布将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并将尽快向中方提交书面确认函。 “多个西方大国欲加入亚投行,主要是基于利益的考虑。”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记者表示,当前欧洲经济比较微妙,欧债危机尚未解决,美元升值对欧元形成压迫,且欧盟刚刚推出“欧版”量化宽松,在此情况下,欧洲国家迫切需要寻求扩大国际市场的支持。 白明指出,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亚洲未来会有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亚投行将会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亚投行创始国后,面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诸多商业机会,自然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各大国对亚投行态度分裂 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没有加入亚投行,这也反映出各大国对亚投行分裂的态度。 美国保持“坚决反对”。对于亲密盟友英国的加入,美国似乎非常震惊。据外媒报道,奥巴马政府一名高官表示,英国“几乎没有与美国磋商”就做出了这一决定。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3月13日表示,美国认为任何新的多边开发机构都应当采纳世行和地区开发银行的高标准,美国对亚投行能否达到这些高标准表示担忧。 日本也不积极。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3月17日表示,日本对加入亚投行此持“慎重态度”。此前3月13日,日本财务相麻生太郎表示,日本难以加入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投行,理由是对亚投行的融资审查及组织运营不放心。 对此,白明分析,作为亚行(亚洲开发银行)的大股东,美国和日本不希望亚投行稀释它们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影响,也不希望亚行的地位和自己的主导地位被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英国的申请加入,一些国家的态度较之前出现了微妙变化。澳大利亚近日表示,“相当有兴趣”加入亚投行,并可能将于本周做出决定;韩国则将于月底前决定是否加入亚投行;沙特则表示“欢迎并希望”参与亚投行。 专家:加入亚投行机不可失 目前,对于英法意德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决定,中国表示,会根据多边程序征求现有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意见。如一切顺利,上述国家将于3月底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白明表示,“对于正在犹豫是否加入亚投行的国家来说,心动不如行动,成为创始国这种机会不是特别多,失去了这个机会,将来亚投行办好了,再想加入就比较困难了。” 在白明看来,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不仅可以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亚投行的股东来说,也可以分享更多亚洲的投资机会和经济红利。 “事实上,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并不是为了稀释某些国家的影响力,而是谋求更多相互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得更大,但是美日的理解可能比较狭隘。”白明说。 对于亚投行与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白明指出,亚投行与这些机构相互补充和协作,即便有竞争,也是良性竞争。 “亚投行将遵循开放、包容、透明、负责和公平的原则设计其治理结构和运营政策,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好的做法,同时也要避免其走过的弯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中国官方亦明确,亚投行将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合作互补,更好地为成员国服务,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