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日渐完备 健康住宅研究在升级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华龙网(重庆) 点击数565 更新时间:2016/3/30 10:58:36 文章录入:hguang8379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
|
|
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国民健康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于是,健康建筑自然而然的成为研究机构及设计建造者主攻的方向,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也在积极筹备整理中。 为了更广泛地征求专家学者、开发建设单位和大众对标准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住宅联盟”)于3月28日在北京召开《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研讨会,来自建筑设计单位、高校、医疗机构及开发商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共同探讨有关健康建筑的标准制定事宜。 健康建筑备受关注 相关标准逐步完备中 无论是居住,还是工作学习,建筑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健康地享有我们所处的空间,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报告提示,80%以上的癌症都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引起的。研究表明,建筑周边环境不良、通用设计不当、室内装修污染都会引发健康损害甚至各类疾病。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是健康的?如何把健康建筑的理念贯彻到工程实践中去?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在近20年的研究、应用、推广与理念传播工作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早在1999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就联合建筑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体育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相继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和2004年版)和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5和2009版)。 2002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启动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与示范工程,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截止目前,已在全国41个城市建设了58个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2012年11月15日,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与万科企业集团联合建设的建筑设备系统性能足尺模拟装置(万科实验塔)正式投入运营。2013年发布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建筑的相关利益方正确理解健康理念并采取健康行动,实现设计建造与使用维护全过程健康影响的定量描述,2013年12月,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向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住宅联盟”)申请立项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同时向中国工程建设协会申请立项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 从健康居住到健康办公 建筑住宅研究升级 总结我国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并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成果,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认为,建筑环境对使用者的健康影响体现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主要为水、气、声、光、热等环境的营造,以及合理选材、促进健身、促进交往、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在昨天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研讨会上,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从空间舒适度、空气清洁、水质安全、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健康促进六方面对标准框架进行解读,比较全面地列举了健康建筑应该涵盖的各个角度,涉及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各项健康指标。 与会专家认为,健康建筑的评价对象从住宅扩大到了公共建筑,并以办公空间的健康性能评价作为突破口,涵盖人们居住、办公等主要生活和工作场所,意义重大。健康建筑的评价指标从设计建造层面转向使用者的健康体验层面,以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会极大鼓励公众的参与,引发全社会关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健康问题。 现场,嘉宾代表指出,以住区和办公场所为载体,将疾病的被动治疗转向“治未病”的主动预防,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相结合,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反过来会降低国家医疗事业的投入,尤其是个人医疗费用的支出,从而提高社会幸福指数。 另外,开发建设单位的专家代表也指出,标准的指标框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健康养生理念,并与现代健康理念和建筑技术有机融合,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有据可依,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以使用者健康及其体验为中心开展标准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标准完善后尽早出台。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