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揭秘全球首支获世卫组织认证的救援队如何炼成
作者:轩召强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977  更新时间:2016/6/13 10:36:38  文章录入:hguang8379  责任编辑:hguang8379

 

           

         医疗队队员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供图

  人民网上海6月13日电:60名队员、24小时值班、15分钟内集结完毕,20分钟内出发执行短程任务……5月23日,第6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在60多个国家200多支救援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首批第一支世卫组织官方认证的救援队。

  这支“平战结合”、全天候、全能型的兼职队伍,如何能做到365天24小时随时响应应急应对处置任务?这支赢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高度评价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是怎样炼成的?近日,记者走进这支救援队,为读者揭开这支公共卫生“特种兵”的神秘面纱。

  全球200多支救援队申请注册国际应急医疗队

  2010年3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曾命上海市东方医院组建首支“上海市卫生应急救援队”,承担2010上海世博会紧急医疗保障任务。建队初期仅30名队员,旨在长三角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灾难事件时,提供应急医疗响应和伤病员救治的专业医疗救援。

  2012年,该队通过了原中国国家卫生部审核,成为中国首批16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之一。

  2015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启动国际应急医疗队的注册工作,来自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进行了申请注册,其中就有上海的应急队。

  2016年4月至5月,世卫组织曾两次派出专家组赶赴上海,对上海队的建设情况及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与验收。世卫专家组同时实地查看了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移动医院搭建和救援队仓储物资的准备等工作情况。

  在接受评估的过程中,世卫组织也给了医疗队很多建议,如所有带进灾区的药品必须要求保质期在一年以上,所以药品必须有中、英文甚至更多国家语言的药品说明,在进入某些贫困国家救灾之前,针对不识字的灾民,药品包装上甚至还要贴上太阳在不同位置的服用说明。

  因为是首批认证,国际应急医疗队部分标准还在完善。比如药品问题,灾难一旦发生,能够被即刻带进受援国的药品必须经过世卫组织认定;而对于药品名单,目前世卫组织还在进一步完善。

  “移动医院”助力应急医疗队破解救援难题

  据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介绍,与同批获得世卫组织官方认证的两支俄罗斯队伍相比,来自中国上海的这支应急医疗队最大的特点是“平战结合”——是一支兼职但却具备综合能力的医学救援队。全队56名核心队员,全部为东方医院在职员工;除了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后勤、信息等工作人员。

  队伍由急诊内科、外科、心脏内外科、神经内外科以及骨科、呼吸科、普外科、妇科、儿科、麻醉、医技、护理、传染科等不同专业,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队员们在临床工作之余,系统学习过破拆、搜救、防毒、转运伤员等课程。部分队员曾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昆明暴恐案、昆山爆炸案的伤员抢救工作等,还有队员曾去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学习。

  目前,队伍每周一次常规训练,每季度一次封闭式专项训练,每半年一次集成演练培训,涵盖体能、搜救、转运及各类常见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科目训练。医院还给予每位救援队队员一定的工作补贴,并在院内职称评定、聘任、课题申报、绩效考核、评优评功、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骨干队员曾接受美国马里兰创伤中心、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以列特拉维夫和耶鲁撒冷创伤医院等国际著名灾难与创伤中心的多项培训等。

  除了专业学习、培训的“软件”支撑,救援车辆、急救医疗设备等“硬件”的配备必不可少。据介绍,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浦东新区政府、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先后投资为该队配备了9部国际先进的救援车辆,启用了我国第一座民用灾难救护“移动医院”,其中包括手术车、轻重伤员转运车、通讯指挥车、医技平台车、能源补给车等,配备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医疗设备,配备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破拆设备等先进救援设备。

  记者在东方医院南院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专用停车场看到,9部国际先进的救援车辆整齐有序地停放在这儿,其中包括5部由乌尼莫克U4000改装医学救援车、4部后勤保障车辆。

  其中的手术车,外形酷似普通的集装箱卡车,但打开车门后却让人大开眼界:全套手术器械、供氧、监测、手术床、无影灯和手部消毒设备,小小空间里五脏俱全。“只要关闭车门15分钟,车厢内的层流就会自动开启,可以达到做心脏手术的消毒要求。”刘中民介绍说,除了手术和监护车,还有指挥车、转运车和检验车,五辆车同时出动,从接警、医务人员紧急召集、打开储备医疗物资到出发,只需半小时,抵达事故现场后立即启动设备,5分钟内即可拔地而起一座相当于区中心医院硬件设施条件的“移动医院”。

  而面对应急救援时,突发现场或许会遭遇各种不利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移动医院”的野外通行和生存能力。记者注意到,4辆后勤保障车成为了支撑“移动医院”正常运作的“神器”:炊事车,用于野外做饭;水电煤通讯车,在断电断水没有通信讯号的环境下实现自给自足;物资保障车,随车队运载各种医疗药品物资。“能够确保医疗队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生存一周,并在50公里的服务半径范围内提供充足的多种医疗救援。”

  据了解,相比普通车辆,“移动医院”全部经过改装,尽管时速只能限制在80码以内,但道路通行能力特别强,行驶在倒塌工地中如履平地,越野涉水都没有问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