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强制性标准缺失 进口铁矿石质量不硬气 | |
作者:徐建华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点击数271 更新时间:2010/9/9 15:51:04 文章录入:user10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
|
|
1.14亿美元。当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吉布森山铁矿(以下简称吉布森山)日前向日照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日钢)开出自己的索赔金额时,不仅创造了我国钢铁企业被索赔的纪录,更开了国外矿商针对中国内地钢铁企业因单方面毁约公开进行仲裁索赔的先河。 对于这份天价索赔诉讼,日钢并不认同。日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澳方仲裁机构已经作出裁决,但日钢并不认同。目前公司已经聘请法律专家对裁决进行分析评估,并将于近期在澳大利亚提起诉讼,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据日钢透露,导致矿石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原因是铁矿石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日钢与吉布森山铁矿2007年6月签署了长达15年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合同。根据协议,日钢每年进口吉布森山铁矿240万吨的铁矿石,但日钢发现在随后进口的45艘船矿石中,绝大多数质量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标准。 由于质量不合格,引来一个金额高达1.14亿美元的官司,日钢和吉布森山联合上演的这部铁矿石质量纠纷大戏,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引发了大家对进口铁矿石质量的忧虑。 价升质降 日钢和吉布森山的铁矿石质量纠纷,只是我国进口铁矿石质量的一个缩影。 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石逐月走高,而在价增的同时,质量却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半数以上的进口铁矿石质量不合格。这一状况再一次体现出矿商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以及中国钢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无奈。 根据海关统计,1~7月份进口铁矿石均价呈现上扬趋势,逐月连续走高,从1月份的89.89美元/吨上涨至7月份的141.38美元/吨,涨幅达57.3%。而随着铁矿石进口均价一路高歌猛进,进口矿的质量却逆向下滑。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表明,2009年进口铁矿石质量合格率只有51%,2010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的质量则更差。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国际金融资本介入及国外主要供应商利用其对资源的垄断优势,不断提高要价,目前以季度定价模式大幅推高矿石价格,危及钢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指出,进口铁矿石价格在大幅上涨的同时,其品位却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11.5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5.6美元/吨,上涨46.9%,其中6月份高达139.85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1.72美元/吨,上涨105.3%。 铁矿石分析师唐晓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铁矿石质量不合格,集中表现为合同价指标和实际到货指标不符,一般实际到货时的铁矿石质量远远低于合同的约定,尤其是铁含量不达标表现尤为突出。 唐晓揽分析认为,我国进口铁矿石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扩大铁矿石进口国来源有关,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排除一些小国的铁矿石质量本身不过关的情况;另一方面,受国内铁矿石需求不断走高的影响,我国铁矿石进口已经越来越乱,不断朝贸易商、小厂商的趋势发展,这也造成了铁矿石的质量没有保证。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主要供货国的铁矿石品质的下降。 强制性标准缺失 据了解,我国进口铁矿石品种主要有粉铁矿、块铁矿和球团矿等,供货方有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30多个国家,主要供货国为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全球铁矿石进口大国,但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进口铁矿石的质量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目前进出口公布的数据来看,进口铁矿石品质不合格主要集中在铁含量、水分、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等杂质含量、粒度不符合合同要求,具体表现为铁含量下降、“以水充货”现象严重、杂质元素含量偏高和粒度偏差大。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进口铁矿石品质检验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计价指标上,特别是铁和水的含量,中方与外方检测结果存在差异,铁含量国外检测值高,水含量国外检测值低。部分进口批次的铁含量差值超过一个百分点,水含量差值超过两个百分点,个别批次差值达4.55个百分点,存在明显的欺诈嫌疑。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铁矿石品质强制性标准,到货检验只能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部分钢铁企业为争抢货源,忽视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国内不少贸易商和中小钢厂的合同条款中,签订的检验指标只有典型值,没有保证值,甚至不作品质方面的要求,不利于保障收货方的利益。 “目前双方的质量验收主要依据的是合同里的指标,并没有强制性标准。”唐晓揽说,“尽管从法律的角度看,如果供货方的品质不达标,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索赔,但大部分官司属于跨国管理,索赔起来难度不小,如果合同本身就没有约束性指标,等于只能自己‘签收’。” 进口铁矿石质量不合格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利益。专家表示,铁矿石高炉炼铁是以精料为基础。品位下降造成高炉燃料比、焦比升高,吨铁渣量增加。所以使用不合格矿石对钢企既不经济,又与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方针相违背。 用质量“紧箍咒”治乱 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进口的铁矿石,一般品位都在63%以上,但随着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市场投机情况越来越严重。“今年上半年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在调整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实行代理制,对进口铁矿石流向进行审核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单尚华说。 据悉,中国钢铁行业已通过了《2010年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实施细则》、《进口铁矿石合同定期上报登记及其流向登记备案规定》三项措施。单尚华强调,要实行进口铁矿石合同定期上报登记及其流向登记备案规定,相关进口合同要上报后经过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合同、质量低下的合同,不给予备案。 另外,为了制止盲目进口的现状,中钢协还禁止其会员进口含铁量低于60%的铁矿石。“虽然有这样一个口头上的说法,但执行得并不好,很多含铁量低于60%的铁矿石仍然有钢铁企业在进口。”唐晓揽说,“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一定要找大的、正规的贸易商来进口铁矿石,从而保证质量”。 业内人士指出,进口铁矿石价升质降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在铁矿石方面话语权的缺失。一方面,我国钢铁的产量和销量已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国内铁矿石供不应求,进口产品自然受欢迎。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助长了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去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抑制产能过剩、提高产业集中度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但从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产能过剩仍然存在,且行业出现增产减收现象。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仍然不够,远没有达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的比例达到45%以上”的目标。 单尚华表示,我国炼钢生产主要靠铁水,铁钢比一直在0.96吨/吨以上,因此短期内钢铁生产原料还要依靠铁矿石。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具体情况研究确立我国的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包括4个方面,一是完善废钢回收体系;二是提请国家鼓励加速国内铁矿开发,确保国产矿占40%以上份额;三是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力争使我国海外权益矿比例有较大提高;四是研究对国外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反制措施,争取公平贸易的权益。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