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厨房就像一个黑箱,厨房以外的人,永远不知道厨师往菜里放了什么”。试问,如果人连自己吃了什么都不知晓,那生命又何谈安全? 据西安媒体报道,27日,在对西安几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调查中,竟发现用硫磺给“生姜美容”已经成了生姜行业内的潜规则。又一个令人咬牙切齿的“潜规则”!
●“硫磺生姜”,可笑人心荒唐! 众所周知,工业硫磺,被人违法的当作着色剂、防腐剂,在金针菇等食品中使用。如果食用的是被工业硫磺熏过的食品,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轻者会出现头昏、眼花、全身乏力等症状。长期食用,则会导致眼结膜炎、皮肤湿疹等,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 但就在这被批判的浪口风尖上,如今,又硬生生的加上了生姜。想想电视剧里的情节,古代的皇帝尚有验毒的银针和试吃的太监,那现在的人就该不明不白的吃硫磺自杀?食品行业,作为社会的公共“厨房”,何至于成了毒物蔓延的批发市场? 如果,有人说是利益驱使,那“硫磺生姜”可真名至实归!“生姜批发价格每斤也就5块到6块,虽然熏过的生姜和没熏过的批发价没啥区别,但到了零售市场价格就悬殊了,漂亮的外表肯定受欢迎!”面对记者的采访,生姜批发者竟如此百无遮拦的说道。问及“谁允许”,蔬菜批发市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竟说:当然我们上楼了,他偷偷的刚熏上,那玩意儿谁也不能整天派上个管理员,不可能每天坐到那。
●试问:高价,真的能买命? 面对令人无力的食品安全,潜移默化中,大多数网友都越来越不放心国产食品。 据编者调查,近六成的都市人认为,愿意花高价买更健康的食物,愿意下地种菜自给自足。用自力更生,换取对食品安全的追求。此外,网友“家宝”赤裸裸的表示:现在,除了农庄提供的有机蔬菜,其他的食物尽量选购进口产品或者国外品牌。“过去穷,什么便宜吃什么,现在有能力了,健康最重要”。 这种心态,固然有存在的社会根源,且不论这些进口食物会不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假设“高价能买命”的命题成立,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都必须从超市里采购高价食物来解决一日三餐,那高价的成本,对公众来说公平吗?食品安全,真的适用于“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可恶循环吗? 在编者看来,高价买命是一种无奈之举,价格不应该是食品安全的“通关钥匙”,再穷的人,也应该有权得到安全的食物。试问:高价之后,食品安全就真的实现了吗?
●食品安全:标准缺失,还是刻意忽视? 我们赖以生存的食材,被人如此“关照”,不能不说是“感激涕零”。近年来,二恶英、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抗生素、激素、农药……,频繁见诸于街头报端,听之毛骨悚然。如此互相投毒的时代,利益掠夺下,谁会真正的“健康”? 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才刚刚对外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人民法院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定罪量刑,不仅要考虑犯罪数额、人身伤亡情况,还要充分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行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程度、恶劣影响等。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惯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可现实中,有谁在意?食品,还是那种极其善于“伪装”的产品,光鲜的外表加工,将种种缺点一一掩盖,让消费者永远发现不了劣质原料和糟糕的加工环境。出台的法律不少,为什么还是执行中频繁的出问题,是标准缺失?还是人刻意的忽视? 作为市场的管理者,“不可能每天都坐在那”,那你的职责就仅仅是收钱吗?作为法律的执行者,食品生产者不讲良心酿造的“人祸”,真正的管过吗?食品安全,这边漏洞百出,那边贪污不断。最近报道的河南省审计厅调查发现,本该用于食品安全监测的专项资金,被各级部门挪作他用。如此的市场监管者,如何能令公众对你放心?
对此,编者认为:食品安全链条的环节太多,需要合理的机制和良心才能净化。就中国食品安全目前的困境来看,在小农户分散生产、小企业数量庞大的市场环境中,要想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仅靠“管理”还常常显得无力。缺少自律,这不仅仅是食品行业独有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其次,从近来的食品安全事故来看,生产源头,是风险最高的地方,但也同时是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编者认为,在生产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更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向食品生产源头倾斜。 此外,国家标准频道提示您:对被硫磺熏过的生姜辨别,一定要“一闻”、“二尝”、“三看”。一闻:检查姜的表面有没有异味或硫磺味;二尝:姜味不浓或味道改变的要慎买;三看:正常的姜较干,颜色发暗,“硫磺姜”较为水嫩,呈浅黄色,用手搓一下,姜皮很容易剥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