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国际标准化道路系列报道:企业,冲击国际标准的新主体
作者:徐建华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点击数975  更新时间:2010/10/26 8:39:23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中国标准国际化之路系列报道之一

企业:冲击国际标准的新主体

    编者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国际标准制定和参与的程度不足。在国际标准舞台上,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身影。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工作者、企业及其联盟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人们看到了中国标准的国际舞步。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中国标准国际化之路”系列报道,希望引起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

    据了解,目前海尔冰箱累计提案的国际标准数量达到31项。图为海尔无级变频冰箱生产线装配车间员工正在操作。彭 年  摄 

        10月14日,海尔集团代表中国企业,用两项新的国际标准给2010年的世界标准日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

    在今年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第74届大会上,海尔集团主导提报的两项安全技术提案——LED(发光二极管)灯安全措施和防漏电措施,正式通过审定,被发布为国际标准。同时,海尔还代表中国冰箱企业提报了15项冰箱能耗技术提案,并获得了IEC的正式立项,为纳入国际标准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海尔冰箱累计提案的国际标准数量达到31项。这标志着欧美冰箱企业长期垄断国际标准的格局被海尔彻底打破,中国冰箱企业已经掌握了冰箱业的国际话语权。海尔在国际标准方面的出色成绩,成为我国企业冲击国际标准的代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活跃在国际标准舞台,企业正成为中国标准国际化之路的新主体。

    明智的“老师”

    当看到自己有关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的新提案在IEC年会上获得通过时,清华大学教授邱勇舒了一口气,长期的辛苦和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邱勇提出这个提案的时间是2002年10月——IEC第66届年会正在北京召开。作为大会参会代表之一,他当时的身份是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信诺)首席科学家。

    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高科技企业,其前身正是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邱勇是这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从将自己的科研事业放到OLED这个领域开始,邱勇就想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问题。因此,他专门组建了维信诺公司,就是为了开发产品技术,实现产业化。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制定标准进入了他的思维。

    可对于标准的制定,邱勇却是个地道的“门外汉”,再加上当时有关OLED的标准,全世界几乎都是空白,邱勇第一次感到了不同于科研的困难。但他没有放弃,经多方打听,他联系上了当时国内与OLED最密切的标准制定和研究机构。

    教授重新变回了学生,从基础学起,邱勇和他的助手开始了为标准制定而进行的大量调研工作。他们不仅参考了当时已经较为成熟的液晶标准,甚至连多年前的CRT(阴极射线管)标准都被翻出来,放在了案头。邱勇需要让自己的标准提案尽量接近完美:一方面,它需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国际惯例;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符合OLED发展的实际。经过权衡,目标放在了测试方法上。因为当时全世界的OLED产业才刚刚起步,但作为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在做成产品之前,一些具体的指标(如亮度、功耗等)无疑是客户最为关心的,这就需要用测试标准去衡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IEC第66届年会上,一份完整的关于OLED测试方法的英文草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这次“竞标”成功,也让邱勇顺理成章地成为IEC2002年新成立的OLED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组长。

    新官上任,还没来得及“点火”,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和“尴尬”。在整个工作组,除了中国代表是来自高校之外,其他代表几乎全部来自企业。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参与到OLED标准的制定中来。而这次标准制定也是中国显示产业第一次在标准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参与,与国际同步。

    这样的“发现”,也让邱勇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多了一项任务:为企业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为此,他一方面组织OLED测试方法国际标准的制定,一方面从维信诺选调人才,进入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之中。

    维信诺标准制定工程师谢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从了解IEC的工作程序到熟悉国际标准文本的编写,谢静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她感受了压力,有时候为了文本的一个单词,她需要反复核对,因为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文本里出现,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那种区别不亚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她更感受到了收获,通过与国际大企业一同制定标准,了解到业内顶尖企业对技术、产业的看法;通过与国内同行、专家的讨论和沟通,了解到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在这种不断地交流、讨论和磨合中,首个OLED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在2009年正式发布。中国在OLED这个新兴产业中的话语权,终于没有落后于任何一个竞争对手。

    苏醒的“学生”

    第一次参加IEC的会议,就让北京紫光测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测控)总经理胡家为受益匪浅。

    那是在2006年9月,当时刚刚成为IEC/TC 95(国际电工委员会量度和继电器保护设备技术委员会)MT4(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功能要求标准修订工作组)首席代表的胡家为,应邀参加了IEC的活动。

    “以前中国企业参加国际标准方面的会议,常被人家讥为‘3S代表’——只会Smile(微笑)、Silence(沉默)、Sleep(打瞌睡)。”胡家为说:“但从那一年开始,中国代表在IEC/TC95的舞台上明显活跃了起来。不仅我成为了MT4的首席代表,MT3的首席代表同样也来自中国。到现在我们再走出去,谁都要高看咱一眼,很多事都要问问:你们中国的意见怎么样啊?”

    这种活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2006年实现了IEC主席职位上“零”的突破——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亚萍博士成功当选为IEC/TC95的主席。这种活跃,更是因为我国在继电器保护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

    尽管中国的继电器保护产业发展很快,但当胡家为真正开始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之后,他才发现,这个领域的竞争却是空前的激烈。

    高效的会议和管理,让胡家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在今天已经转化成了一种企业文化,被他带到了紫光测控的日常管理中。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则是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标准制定舞台上空前活跃。

    原来,当时IEC/TC95的4个MT(修订工作组)中,前3个都是做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的,而且标准制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只有MT4是负责应用标准的,工作量相当大,因为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功能要求非常多,涉及面也很广,因此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样的竞争中,4年来,整个工作组才在今年发布了两项功能标准。有时候,即使是为了一个很小的具体指标,各国代表都会反复研究和讨论。

    一次,在讨论一个有关湿热的指标时,来自欧洲国家的代表提出,应当将指标设定为在湿度为95、加热到65摄氏度时,产品保存56天之后仍然可以使用。听到这个提议,了解国内产业现状的胡家为第一反应是:太高太苛刻了。

    由于国内的产品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价格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国外可以卖到五六万,国内产品却只能卖到七八千),因此都没有能力将湿热功能做到要求很高。于是,胡家为就提出意见,认为欧洲代表的指标设定要求太高,不符合实际应用。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后工作组一致同意,将该指标的时间设定为10天。

    “以前做设备,可能更多的是国内生产、国内使用,可以不考虑世界标准,但现在是全球市场,中国产品要参与全球竞争,就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因此我们的产品和企业必须走向国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胡家为说,这样的参与,应当从产品项目调研和立项阶段就开始,考虑是否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如果该产品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就要考虑将自己的产品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华丽的“转身”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至理名言开始在坊间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企业奉为圭臬。

    谢静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中国企业能做技术就已经很不错了,要做标准,困难则非常大。企业必须将标准看成是一种战略,认识到自己是标准制定的主体。

    “企业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标准的执行者,还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标准的主体和制修订者,努力让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体现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中。”IEC/TC95主席李亚萍说。

    李亚萍认为,让企业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既符合国家的相关精神,也符合IEC工作的原则。国家在政策上给了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一个良好空间。在IEC,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准“全球相关性”精神,这种精神鼓励全球的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来,即使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非跨国企业。

    “‘一流企业做标准’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但参与国际标准的竞争,确实非常重要。”4年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让胡家为亲身感受到了收获:既能了解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包括理论、制造、应用(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还能把国内的产品技术介绍给世界;既能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正确把握公司的产品研发方向,又能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既能知道自己与先进制造的差距有多大,还能代表中国,为国内企业争取权利。

    4年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经历,也让胡家为切身体验到了企业做国际标准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的困难,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需要既懂语言(主要是英语),还懂技术,更懂标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企业非常缺乏;其次是资金的困难,企业参与国际标准,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这样的成本付出,却很难在短期看到效益,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很容易让企业半途而废,而无论是人员还是过程不连贯,都有可能让企业成为“Sleep Member”(睡着的成员)。

    “国际标准制定必须长期参与,而且最好是同一个人,否则下次再参加会议的话,可能就跟不上标准制定的进度,因为无论是技术,还是标准的指标、方法,发展和改变得都很快。”谢静深有感触地说。

    胡家为觉得,中国企业必须有交“学费”的勇气和魄力,从“学生”做起,只有虚心学习、长期跟踪,才能在有一天从“学生”变成“老师”,企业也能从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变成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现在,已经完成了前期“学习”的胡家为,正准备在下一步提出自己的提案,完成从参与到主导的华丽转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