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争议铁强化酱油:跟“被补铁”说NO!
作者:小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42  更新时间:2010/10/26 17:35:13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加碘盐”的余波犹未了,“铁酱油”又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里。据《新京报》 报道,10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启动了“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这意味着继2004年“铁酱油”陆续在北京、贵州等9个省份登场亮相后,将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的人们通过酱油“被铁化”了。
  
    相较于曾经名噪一时“全民碘盐”,此次“铁酱油”的推广和宣传显得谨慎且低调了许多。但是,作为同样被硬性强加和普及的对象,“铁酱油”仍然摆脱不了被质疑的命运。就在“铁强化酱油”二期项目刚刚公布于众还没有全面展开的当下,各种质疑的声音已经扑面而来。其中,就有研究人员称铁强化酱油里面的钠铁EDTA成分会干扰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加大致癌的风险。一方面是某些专家言语确凿的“致癌论”,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真情切切的“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专业判断与美好初衷南辕北辙,其中的差距和矛盾除了给公众带来诸多的不确定之外别无其他。

    实际上,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选择上,在历经了“加碘盐”、“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地沟油”、“硫磺姜”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公众对食品安全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此次“强化铁酱油”推出遇冷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佐证。许多消费者表示在“论断未明”之前不会购买铁强化酱油。
  
    编者深思于“加碘盐”的前车之鉴,认为市民的反应在意料之中。1995年,为了使当时广泛存在的碘缺乏问题得到缓解,我国开始实施“加碘盐”计划。然而,我们在欣喜“大脖子”病远离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发甲状腺疾病”的侵扰。直到今年7月卫生部拟定全国将不再统一碘盐浓度,各地可在规定的范围,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我国食盐补碘才终于走向“因地制宜”。 从“全民补碘”的狂热,到“科学补碘”的理性,我们走过了16年的探索道路,付出的不光是时间成本,更包括身体的代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编者看来,强化铁酱油面临同样的境遇:根据官方的说法,此次“强化铁酱油”的推出是为了改善20%中国人贫血的现状。这就意味着,因为20%中国人贫血的现状而让80%的中国人“被补铁”。公众显然不能认同这种霸王逻辑。诚然,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微量元素,缺铁会引发贫血等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全民都需要补铁。

    因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铁强化酱油应吸取加碘盐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再走弯路。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让“铁强化”的理由得到更多更透明的数据支撑———究竟是全民缺铁,还是部分地区缺铁,抑或是部分人群缺铁?如果是后者,究竟是哪些地区、哪些人群缺铁,缺乏程度如何?与其“强化”铁酱油不如“细化”补铁标准,有针对性地对那些缺铁的人群实施补铁计划。

    其次,让酱油经营遵从市场的规律,市场上必须有“铁酱油”和普通酱油的并存,让公众掌握补铁的主动权,自由选择补或不补。疾控部门不能强制推行铁强化酱油以之垄断市场,不仅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公众在强加的压力面前往往会选择逆反而为,还因为如果 “被补铁”已经成为无可奈何的抉择,公众的民意势必被践踏。
 
    总之,官方的初衷是美好的,强化铁酱油也也不应曲解政府的美意,但如何推广应“因地制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