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热点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点击数:1570    更新时间:2011/4/14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支树平
(2011年2月24日)

    新春时节,非常高兴与来自各部门、各行业和地方负责标准化工作的同志,共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谋划标准化事业的科学发展。我首先代表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对所有从事标准化工作和关心、支持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关部委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会议开得比较紧凑。会上,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同志要专门向大家报告工作,总结“十一五”标准化工作,部署“十二五”和今年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先强调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标准化工作要看得更重、抓得更紧

    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能够调整和规范人们在生产、服务、贸易、消费和创造等活动中的行为和利益关系,用一句行话说,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持续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标准化的内涵外延和作用,随着生产方式变化而变化,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历史看,标准化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标准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交流,形成了标准的最初形式,如可以统一使用、反复使用的语言、数字和生产工具等。新疆等地出土的汉唐时期伏羲女娲壁画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手持“规”和“矩”。“规矩”含“标准”之意,由此看出,人类文明包括华夏文明发轫之初就有了标准化意识。古代统一的文字、货币以及计量器具标准,如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等,在促进生产分工以及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中,无不显现出其巨大的作用。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直接催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标准化。特别是在生产领域,通过可互换的标准零部件,实现了生产的简化和统一,提高了通用化、规模化程度,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又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从现实看,标准化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一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作为评判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标准与产业政策结合,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王岐山副总理讲,“如果标准拿住了,就拿住了整个产业和行业”。三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标准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共同构成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促进贸易和保护产业及安全的重要工具。四是标准化的对象,已从工业、农业发展到服务业,现在又扩展到社会领域,包括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

    从质量工作看,标准化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同提出了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是现代质量基础设施的三大支柱,抓住了这三大支柱,质量就有了基础。从其图示和说明看,在这三大支柱中,标准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岐山副总理去年听取总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质量的前提就是标准,标准一确立,质量就有秤了,就好衡量了”,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其一,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依据。从技术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体系管理、人员管理,无处不依据标准来保证质量。其二,标准是政府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无论是质量评价、市场准入、认证认可,还是质量监管、检验检疫、执法打假等工作,都必须以标准为依据,以标准为基础。

    从社会关注度看,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视。2001年,中央决定成立国家质检总局,同时成立了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认监委,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200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要求,“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要有一批叫得响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同年,温家宝总理在质检总局给国务院报告上批示,“要以‘入常’为契机,全面提高国家标准化工作水平。当前要尽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纲要》,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王岐山副总理分管质检工作以来,几乎每次见到我们都讲标准,把标准看的很重。他反复强调,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生产、服务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以至安全,要全力推进,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党和政府关注标准化,老百姓也关注标准化。老百姓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标准。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首先问“有没有标准”,标准是否合理适用。老百姓对先进标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无论从历史、现实看,还是从质量工作自身以及社会关注度看,标准化工作确实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必须看得更重、抓得更紧。首先各级领导要更加重视,包括部门、地方、质检系统和社会组织、企业的领导,都要把标准化摆在重要位置,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对标准化工作者来讲,则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这是我们要形成的共识。

    二、标准化工作要把握大局、创新发展

    国家标准委成立以来,标准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和实施标准化战略,较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标准化的良好氛围,标准化工作有了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市场主体和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老化和缺失问题逐步解决。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工业标准化充实提升,服务业标准化有了创新发展,在食品消费品安全、产业调整振兴、节能减排、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标准,有效支撑发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工信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行业的积极组织推动下,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活动,取得显著成绩。标准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凝聚起一支数量较大、产学研相结合、精通专业技术、懂政策、会管理的复合型专家队伍,事业长远发展有了人才保障。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标准化工作总体上仍存在“不适应”和“跟不上”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标准水平偏低,标准制修订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脱节现象,更新速度慢,特别是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缺失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适应性、有效性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也还比较低,国际竞争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及其规则制修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标准化工作与各方面工作一样,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标准化工作需要不断创新,离开了创新,标准化工作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深刻认识国内外新形势新特点,主动适应变化,进一步把握大局,实现创新发展。

    (一)把握国际发展大局,推动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调整变革步伐加快,出现了新特征,孕育着新机遇,也伴随着新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为我国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机遇。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突破,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这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有后发优势,如果抓住了机遇,就有可能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跃升。另外,世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为此展开的合作和博弈更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性贸易措施应用更趋频繁。国际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治理体制,成为各方共识,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世界格局这种深刻调整变化,对标准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的“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奋发有为,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赢得新优势。

    一是要维护好产业利益和安全。全面跟踪世界标准化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标准竞争策略,加强与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标准分析比对,积极开展对外评议、交涉和国内预警,完善我国标准体系,避免因标准不符或滞后对我国产业造成伤害。同时要运用好技术贸易措施,与法律法规、合格评定等有效衔接,提高维护产业利益及安全的能力。

    二是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尽早介入、实质参与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充分反映我国利益和技术要求,增强产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事关国家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产业和市场优势明显的重点领域,争取以我国的技术和标准为基础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实现重点突破。在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也要尽早谋划、超前部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好大事、办成大事。

    三是要拓展产业对外发展空间。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在我国一些有明显传统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积极推动我国技术标准在海外的推广应用。我们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促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我国标准,支撑我国技术和产业在全球市场发展。

    四是要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更大程度上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层决策、管理和咨询工作,承担更多国际组织的中高层及专业技术组织领导职务和秘书处,使我国能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组织规则和标准的制修订。继2008年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入常”后,根据发展需要,经国务院同意,我们已提出了新的目标,力争尽早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入常”,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把握国内发展大局,推动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完成了由贫穷的农业国向制造大国、贸易大国的转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历史奇迹。特别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动力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应清醒看到,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粗放状态,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及标准受制于人。如在国际产业分工的“U”型曲线中,高利润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标准制定,一端是品牌、销售及服务,主要由跨国公司所掌控。我国承接的加工制造总体上仍处于低利润的中低端。随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进入攻坚期。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标准化工作要围绕主题、主线,按照“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重大任务,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工业标准要不断优化提升,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融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超前部署,加快建立有利于培育发展的标准体系,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开拓新领域,加快推进军民标准融合,满足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拓展社会事业标准化领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同时要紧紧抓住当前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着力调整和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高标准的总体水平。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支撑。标准化作为一个关键环节,要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来提升标准先进性、有效性,以先进、合理标准来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促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自主品牌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快促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要强化标准化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要在国家实施的重大科技、重大产业创新工程中,建立标准化跟进机制、配合机制,同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应用,解决好标准与技术创新相脱节的问题。

    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大的方面讲,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我们各项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具体的标准化对象来看,要紧紧抓住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市场秩序以及防灾减灾等各个方面工作,健全标准体系;同时要着力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必须加快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并贯穿于生产、流通、外贸、消费和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强大动力。标准化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中,迫切需要加快自身转变和创新发展步伐,在完善运行机制、规则程序、体系建设以及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下功夫,解决“不适应”和“跟不上”等问题。要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强化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协调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企业、消费者利益的协调统一,充分和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与市场运行有效衔接,提高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把握质量工作发展大局,推动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水平和全民质量意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较好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部分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强,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制约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部分利益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稳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多方面原因,有质量管理水平低、质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大量是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造成的。标准水平低以及缺失问题,应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最近,我们会同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14个部委,正在编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纲要中突出强调了质量强国战略,并且明确提出“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在前不久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其中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通过标准化创新发展提升质量。要研究把握质量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变孤立、片面、就事论事的方式,运用系统、综合的科学方法,研究产品质量标准化问题,用标准化引领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的提升。要加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修订速度,为企业生产和政府监管提供更多的标准和方法,解决“缺”的问题。还要注意解决“质”的问题,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又要确保管用好用;要注意增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的协调配套,提高质量标准整体水平。要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既要积极又要坚持合理适用。要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活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技术研发、生产服务中,以标准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培育品牌,提高竞争力。

    二是通过标准化创新发展保障安全。要系统研究分析涉及人身健康安全标准化需求,加快消费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强制性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是重中之重,各方面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积极配合卫生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有了标准,关键还要抓好宣贯实施,提高全社会学标准、用标准的意识。加强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市场准入、执法打假有机衔接,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管理,加大对违反标准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安全。

    三是通过标准化创新发展促进发展。这方面内容,我在讲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推动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中已经讲到了,提出了许多要求,就不再展开讲了。

    四是通过标准化创新发展做强质检。标准化既是现代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更是质检工作夯实基础、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强质检,首先是强标准,强基础设施。标准化要满足质检工作需要,及时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市场准入、执法打假等提供先进适用标准,做到风险分析有基础,质量评价有依据,检验检测有方法。

    三、标准化工作要讲究标准、率先发展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关乎各方利益,技术性、政策性、政治性都很强。我经常跟标准委的同志讲,标准委和标准化工作首先要讲究标准,干什么工作都要带头体现标准的理念和规范,都要中规中矩。为此,我希望标准化工作在高标准严要求方面率先发展,做好表率。

    要率先讲法治。搞标准化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搞法规工作,就是从事技术法规的制定。岐山副总理在谈及标准化工作时多次讲到,标准就相当于法,标准就是政策。岐山副总理的比喻寓意深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法治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办事。首先要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现行《标准化法》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公布实施的,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修改调整,为标准化长远发展和管理协调提供法制保障。《标准化法》修改工作,希望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同时要完善标准制修订规则。要严格遵守标准立项、起草、审查和批准发布等程序要求,做到公开透明、充分协商,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要加快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涉及重大民生、产业利益、市场稳定的重要标准,必须加强协调,采取协调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要有规则,讲法治。

    要率先讲科学。标准是创新成果的载体,制定标准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工作,我们出的许多标准本身就是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方法和规律。这就要求标准化工作必须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首先标准制定要讲科学。标准的制定过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研究,技术指标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技术进步,符合产业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努力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应发展。标准颁布实施后,对标准的适应性、有效性,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维护机制,及时修订淘汰落后标准。同时标准化发展要讲科学。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律和理论的研究,提高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统筹国际国内,统筹行业地方,统筹生产者和消费者,统筹生产者和监管者。在标准体系建设上,要处理好质量、结构、速度、效益的关系,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要率先讲和谐。标准化工作包罗万象,标准委不可能包打天下,要依靠大家才能做好。在系统内,要依靠各级质检部门和各个方面;在国内,要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和社会各界;在国际上,要与各类国际标准组织和各个国家打交道。标准化强调协调统一,标准化工作就更要讲和谐,要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增强国内标准化工作的和谐。从部门之间的协作、军民标准的融合、地方行业的协同,到具体的技术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标准项目的协调等各个方面,都要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和优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等方面,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克服体制机制障碍,避免条块分割,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其二要增强国际标准化合作的和谐。要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继续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对话交流,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我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赢得更多支持、理解和合作,争取更多的朋友,为对外贸易和我国长远发展营造合作、包容、和谐的国际环境。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队伍建设问题。我前面讲了那么多,标准化工作要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队伍。一是抓好技术委员会建设。按照科学合理、公开公正、国际接轨的原则,优化技术委员会设置。加强对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和考核,强化程序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二是抓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密切跟踪国内外标准化发展趋势,加强基础理论、重要技术标准以及标准应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标准研制水平。着力增强咨询、服务能力,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三是抓好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研究、采取有利于队伍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标准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特别是要根据国际标准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快建设一支能够独立参与或主持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选拔培养一批能够担任国际标准组织中高层领导职务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国际突破、争得更多话语权夯实人才基础。

    同志们,做好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标准化工作必须看得更重、抓得更紧,标准化工作必须把握大局、创新发展,标准化工作必须讲究标准、率先发展。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推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标准化工作战线特有的贡献。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