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习简化为读书的话,那么“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就可以轻松落实了,因为有一种十分常见且很重要的书,任何识字的人拿到手里都是要认真地读一读的,这就是——产品使用说明书。
对于这本“书”,还真得是越老越应该学,否则会惹麻烦。有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美国一位老太太赶时髦新买了一台电脑,可她对电脑一窍不通,想当然地就把弹出来的光驱当成放咖啡杯的支架了。结果有一次咖啡杯没放稳翻倒下来,把老太太的胳膊烫伤了。这个案例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产品使用说明书,特别是家电等与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直接相关的产品,它们的说明书更是要逐字逐句认真地读一遍,不懂的要问、要查,不能稀里糊涂乱用。
当然,既然说明书是要人读的,那么首先得把书写好编好,不能让人读错、读不懂、读出歧义。其实,关于说明书,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准确而规范的解释是这样的——说明书是产品技术文件的一种,在产品的流转过程中起着与用户直接沟通的重要作用:在商品交易中起着宣传和承诺的作用,在产品的使用和维护中起着告知和权威性的指导作用,是其他技术文件所不可替代的。说明书中融合了产品的专业技术和产品服务对象的工艺或试验技术,并受到国家质量法规、安全卫生法规、广告法规和编制规范的约束和指导。说明书质量是企业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投影。一个优良的产品必有一本精美的说明书作衬托。
这样看来,说明书还真是需要严谨而又严肃对待的书。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说明书却存在许多问题:要么中规中矩,内容倒是十分丰富,但“专业”得让人看不懂,难以卒读;要么冗长拖沓,东说西说,真个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湖涂了”;要么草率敷衍,丢三落四,言虽简而意难赅,常把人搞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之于“严”,产生误导或误读。有这样一个惨痛案例:某化工助剂厂发明了一种“PVE海绵发泡剂”,它本是易燃物,但为了产品促销,该厂家在说明书中却称这一产品是替代二氯甲烷的理想材料,而二氯甲烷是一种阻燃物。一家塑料厂见到有关宣传后,把它当做原料使用,由于说明书的误导,易然物被当做阻然物搬进了车间,结果造成了特大火灾,损失惨重。
就目前情况看,产品使用说明书主要存在下面两种问题。一种是企业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增加或隐去部分说明内容,其产品说明书“说而不明”。这其实隐藏着企业“不说明”或“不明说”的动机,如前例,目的无非是误导消费,扩大销售,使企业获利。这种故意之举虽性质恶劣,但并不常见,更为普遍的是这种情况:因对说明书这种“技术性文件”缺乏准确理解又不能规范制作而使“说明”本身在客观上存在“误读隐患”。例如,某地农民买了一种农药,将说明书中“连续使用两次,间隔期为20天”的话理解为“连续使用两次,20天后再连续使用两次”,结果农药用量多了一倍,导致他的果树全部落果,损失达8万多元。如果农药说明书能够换成“每次使用间隔20天”这样简单的话,这位农民就不至于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出了问题当然会有人管。在文首那个案例中,美国老太太被烫伤后,把电脑厂商告上了法庭,结果法庭判决电脑厂商赔偿老太太几十万美元。该电脑厂商败诉后认真吸取教训,在说明书上加注了一条:“弹出光驱不可放置咖啡杯等物品。”看来,在说明书问题上,企业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然真的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根本就活不到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