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完成了第二次意见征集,这意味着,已经实施10年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修改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引人注意的是,臭氧8小时监测值将首次被列为必测因子,可吸入颗粒物PM2.5则将被列为评价因子。新标准最终有可能在年底出台。
臭氧污染问题突出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也参与了此次修订,这次修订主要作了那些改动?记者采访了中心站的自动监测室主任何曦。
他介绍,目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是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三大因子,在新标准里,将增加一氧化碳、臭氧(1小时监测值)、臭氧(8小时监测值)和PM2.5等4项新因子。
“常规的三参数这几年已经好起来了,继续使用这些参数来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已经不够全面了。”何主任说。
臭氧会造成严重的光化学烟雾
为什么首次把臭氧列入必测因子?
这是因为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大城市的臭氧问题已经成为新的污染源。
2009年,全国7个城市和地区的18个臭氧监测试点的监测显示,18个测点共累计超标460天,4~10月423天,占全年超标总数的92.0%。各点位各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臭氧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何曦说。
美国洛杉矶1943年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致使大批居民发生眼睛红肿、喉痛咳嗽、皮肤潮红等症状,严重者心肺功能衰竭,65岁以上的老人因中毒造成呼吸衰竭死亡的有400多人。
API变AQI
空气质量要进行分级
除了增加臭氧为必测项目外,今后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的形式也将有所变化。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采用API(空气污染指数)的方式,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简化成单一的数值形式,以数字的形式描绘空气质量状况、使公众能简明、清楚地了解空气质量的优劣。
而在国外,普遍采用AQI(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空气日报,并将空气污染指数分为若干等级,通过不同等级,来反映污染物对易感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