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论坛 >> 正文
木结构的“绿色”征途
作者:郭佩林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2011/11/8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在提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日前,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主办的“2011年中国木结构技术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分析了当前木结构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现代木结构如何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鉴于木结构建筑与非木结构建筑相比具有种种优越特质,因此,其完全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

  木结构新用途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些年来,我国在木结构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现代木结构的科技及木材处理已经完全可以解决防火、防潮、防腐、防蚁、隔音等一系列问题,使木材可以面对任何建筑上的挑战,而且在设计寿命和使用寿命上,木结构房屋甚至要长于混凝土结构房屋。
  目前,国内不断涌现出300栋以上的木结构住宅建筑群、移动式木房(露营房车)等。另外,木结构还比较集中于学校、桥梁、寺庙、展览馆等建筑领域的运用,全国第一所木结构小学——都江堰市向峨小学,就全部采用了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杭州香积寺虽然属于复建工程,但其中的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等主要建筑均采用胶合木结构建造,最大跨度达15米左右。
  而在我国绿色住宅社区、低碳样板小区和生态城镇,也在住宅建设中大量应用了木结构技术,中高层建筑的平改坡和填充墙工程更是经常采用高热阻木骨架围护结构。低层传统民居的改造和改建,也均采用抗震性好的木结构体系和绿色木质建材。
  在国外,木材也因其可再生、调节空气湿度及二氧化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是用于化工厂房,主要是木材对一般的酸、碱具有天然的耐腐蚀性,可以直接暴露于化工厂房空间内,且维护费用少。而在游泳馆和溜冰场等建筑里,经特殊处理的木材可以发挥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游泳馆中含消毒成分的水气蒸发很严重,其内部的金属材料往往会严重腐蚀。相反,木结构材料经过处理后,可以很好地抵御水蒸汽的侵蚀,保护场馆结构不受损。

  标准亟待建立
  中国在历史上是木建筑的王国,也是全世界最早为木结构建筑制定标准的国家之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主任委员王正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木屋都处于自建自用、租用或“小产权房”等状态,或者还停留在一些高端消费群,如别墅、会所及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在普通住宅中应用比例偏小。而只有形成了系统性的质量控制规则与标准,企业才能按照产品标准去生产出合格且质量稳定的产品,但目前我国很多国产木材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认证标准还处于建设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标准体系和相关规范。
  据了解,我国沿用的《木结构设计规范》,对结构材仅是等级要求,缺少系统性的质量控制规则。此外,与结构材相关的标准目前也不够完善,仅有的行业标准为4项,将要补充申报的国家行业标准有6项。
  在产品认证体系方面,我国木结构还没有建立产品检验机构,存在制度化缺失与一定的产业风险。而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标准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并有多家机构进行认证,唯独中国在这方面尚属空白。
  对此,林业部表示,第一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将出台所有结构材产品及认证相关标准;第二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木构件专有性能检测和评估标准(围护系统、墙体、楼盖、剪力墙、古建木构件等)将实现结构材国际标准零突破,同时建立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对接的标准。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