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WTO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意大利融资压力暂缓 但经济问题依旧
作者:陈绍国    文章来源:世华财讯    点击数:512    更新时间:2011/12/29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意大利通过市场的融资压力在28日有所缓解,但蒙蒂政府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
  综合媒体12月29日报道,意大利在金融市场的压力有所缓解,一些政府债的利率下跌过半,但总理蒙蒂( Mario Monti)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依然很大,并且还在上升。
  蒙蒂推出的400亿美元开支方案在12月19日当周获得最终批准,其中包括增税和调整养老金政策,希望在2013年消除预算赤字。但是由于意大利人民开始感受到痛苦,同时议会不同意见开始增加,他必须迅速刺激经济增长。意大利已经进入衰退,并且部分分析人士预计2012年将出现收缩。
  在意大利内阁28日开会讨论经济增长刺激措施的同时,蒙蒂似乎获得一些喘息空间。意大利半年期国债利率下跌过半至3.2%,同时10年期国债利率从7%上方下跌至6.91%。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令人欣慰的信号。即使紧缩方案通过之后,意大利政府仍一直担忧借贷成本过高。但是问题并未有解决,意大利经济阵痛依然剧烈,也是对蒙蒂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问题是需要重新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现在没有足够资金实施刺激。这是一个大问题。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28日贷款利率的下滑,部分是由于欧央行的购债行动,同时其它欧洲银行12月从欧央行获得大量廉价资金。
  他们表示,周四(29日)的债券拍卖对意大利来说将是一个更大的考验。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必须在4月之前对大约2,000亿欧元政府债进行重新融资,如果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它可能面临偿债危机,并威胁到欧元的稳定性。
  从很多方面来看,意大利借贷利率的波动只会使该国的政治复杂形势更加复杂,分析人士对28日利率下跌能够给蒙蒂争取到更多时间表示怀疑。此外,政府需要一定市场压力,帮助推进政治上不受换衣的结构性经济调整。
  然而如果市场压力变得过大、借贷成本居高不下,意大利将面临违约风险。
  有分析人士表示,部分政界人士认为,如果市场压力缓解,刺激经济的压力也会减轻,可以实施力度更小的经济措施。但是目前存在一种共识:不管欧元和欧洲怎样,意大利都必须实施这些措施。
  意大利在8月份同意,到2013年消除预算赤字,并对养老体系和就业市场实施结构性调整,以换取欧央行对意大利政府债的购买计划。
  意大利议会最大政府自由人民党(People of Liberty)认为,迫使前总理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下台的是市场压力,而不是传统的民主过程。该党最近还在努力表达对紧缩措施的不满,以争取政治支持。
  自民党领袖、贝卢斯科尼政治接班人阿尔法诺(Angelino Alfano)12月19日当周告诉记者说:“政府采取的措施与市场之间没有明确联系。”他呼吁欧洲采取更多行动,同时问道:“不管意大利政府采取的措施如何明智,他们能够改变欧元危机或欧洲的命运吗?”
  蒙蒂最近几周也一直呼吁欧洲为欧元提供更多机构性支持。
  德国已经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称其是对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不当行为的奖励。这些国家累积了巨额债务,并且逃税猖獗。但是德国还强烈反对许多经济学家和奥巴马政府认为是确保欧元稳定所必须的调整,比如允许欧央行像美联储那样成为最后贷款人。
  意大利经济挑战的映射就是其邻国希腊。该国按照国家债权人要求已经实施近两年的紧缩措施(增税和降薪),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并导致医保等基本服务被大幅削减。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