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官员和官方学者31日反驳再度抬头的一项国际舆论指控,称中国在北极圈内的活动完全是出于常规的环境科学考察和商业投资的目的,与资源掠夺和战略控制等图谋没有任何关联。
日本《产经新闻》在其28日的一篇报道中指责称,“中国贪婪的目光丝毫没有离开过北极这片肥肉”,它借科学考察为名在北极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企图掠夺丰富的油气资源,并通过投资北欧国家构建北极战略据点,控制未来冰川融化后的亚欧北极航线主导权。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日本媒体的这篇报道充满主观臆测之词,它无非是想在北极圈国家和中国之间制造猜忌、离间关系,干扰中国的正常活动。
作为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有直接而快速的影响。曲探宙表示,在全球关注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展并加强北极科考活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中国的北极科考重点研究北极地区海-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的机理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不仅仅关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为人类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北极地区快速变化的科学认知与了解作贡献。”曲探宙说。
中国开展北极科学考察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落后于美、俄、英、法、加、日等许多国家。中国政府1999年才首次组织了北冰洋地区部分海域的综合考察,随后又分别于2003年、2008年和2010年组织了三次北冰洋地区部分海域的科学考察,内容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考察。
“在这几次考察过程中,中国方面分别邀请了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芬兰、法国等国科学家参与,整个科考过程完全公开透明。”曲探宙说。
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中国享有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权利,并经挪威政府同意,于2004年在该地区建立了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研究考察高空大气物理、冰川监测、生态环境、微生物、大气化学等。此前,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已在该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曲探宙表示,中国没有勘探北极地区的油气等资源,而且也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对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资源都像货币、商品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和分配,而绝非只与中国有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层融化,使开通连接欧洲、东亚和北美的北极航线成为可能,该航线将比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缩短航程约四千公里,比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的航线路程亦大幅缩短。
作为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北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亚洲第一大贸易国的中国,无疑是该航线的最大潜在使用者之一,而正因为中国的使用,该航线的开通也才更具商业价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阮宗泽表示,北极航线未来开通和运营将对亚欧北美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但是,中国更多的是跟踪和关注,并适当参与,北极航线是全球公共品,不是某一个国家可以主导的。
日本《产经新闻》诬指中国投资北欧国家,是为了建立中国的后勤补给和军事基地,不仅可以为北极科考船提供保障,也可以供军舰和潜艇进出。
曾经计划在冰岛购地投资的中国私营企业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认为,日本媒体的质疑“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恶搞”。他同时无奈地指出,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西方经济持续没落的当下,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充满了“后冷战思维”。
长期以来,中国与英、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大国的商贸关系密切,但和北欧国家的贸易活动相对滞缓,显然,这不适应当今中国和欧洲的总体关系现状。
阮宗泽表示,中国已经同欧洲建立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对欧洲各个层面包括北欧国家的贸易投资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北欧国家现在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发展和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在北欧的正常商业投资活动与战略控制北极相联系,简直是一种‘狂想症’的表现”。
“并非北极圈国家的中国,在北极地区并无特殊利益。”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