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554 更新时间:2012/7/16 |
|
我国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至今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日前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科技记者研讨班上透露的信息,与会专家认为,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排名第六,低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客观看待“转基因” “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千万不要歧视转基因作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在研讨时表示,“科技具有两面性,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好的转基因产品,就可以去开发。” 所谓“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新的优良性状的技术。举例来说,科学家把微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普通棉花中,使棉花获得了抗虫性。 现代科学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修改农作物基因可以帮助人类应对许多环境挑战、提高产量,同时使用更少的水、农药和化肥等。 质疑安全要有依据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敏感性,在伦理、宗教、科学、经济等领域,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质疑从未断绝。 研讨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于发研究员从科学的视角,为大家一一还原了数起影响巨大的转基因“安全事件”事实真相,如“北美洲帝王蝶危机”“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加拿大超级杂草”等,澄清了这些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言。时至今日,尚未发生任何一起转基因“安全事故”。 针对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争论,吴孔明指出,任何的科学结论或者质疑,必须建立在能站得住脚的科学证据基础上。 已建安全管理体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则表示,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引进最多的是大豆,至今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至今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及技术支撑体系,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做法与国际是接轨的。”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段武德介绍说。 转基因作物用于商业化种植前,先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且在各个环节都要围绕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在商业化种植阶段还需要长期监测生态环境风险及人类应用相关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 |
|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
|
|
|
|
网站介绍 |
|
|
|
|
|
|
|
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