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倒逼调和油国标出台
产业链上下都在叫苦之时,以花生油为代表的调和油标准缺失、自行其是的尴尬,一直是这个行业必须迈过的门槛。
8月23日,中储粮首家公布其调和油产品配比,倒逼国标出台。
难以调和的调和油
花生调和油、玉米调和油、芝麻调和油,五花八门的调和油产品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8年没有国家标准的尴尬正在困扰着整个行业。
含量3%、5%、10%?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叫做调和油,业内长时间内无法达成共识。
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食用调和油的产量达238万吨,占小包装食用油507万吨的46.9%,已经超过大豆油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终端市场上可见的调和油品种不下20余种,却都是在各行其道,由企业自己决定品种名称。
“食用调和油的标准应该出来,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出来。”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表示,“食用调和油的标准出来比不出来好,早出来比晚出来好。”
与整个食用油行业类似,大品牌凭借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主动,前10大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而各家调和油的标示则差异明显。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为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很多企业都这么做,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中储粮油脂公司调查显示,有的产品中花生油和芝麻油两种成分加在一起往往不足10%,但却叫做“花生调和油”。
这样做的背后,利益清晰可见。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两倍。
事实上,调和油成分和配比的模糊不清,也让企业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不久前有食用油企业宣布,由于花生油和菜籽油原料价格高企而提高调和油价格。一位业内人士当即指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是豆油,企业在上半年进口了大量的低价大豆,原料成本并没有大幅提高,而且调和油的配料是可以调整的,“涨价没有道理”。
这就意味着,只要中间含有极少量的高档油,以调和油名义出现,就能赚取超额利润。对于“随意冠名”的问题,一些企业建议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1/3甚至50%时,才算是“实至名归”。
在食用油领域,大豆油和菜籽油价格相对较低,以此两种原料为基础,加以其他食用油调和,是市场的主流。此种方式并无不妥,难堪之处在于很多企业却将其以其他价高原料命名,而不是准确地标示出具体原料的含量。
深圳精益油脂技术公司总工程师谢黔岭告诉新金融记者,除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标准的非强制性是发展趋势,但由于现阶段调和油市场很乱,仍需要对企业作出规范和要求。
公布配比倒逼标准出台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标准如何定,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这都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整个行业,慎之又慎的背后,各方利益角逐不断。
调和油之外,其他油种早已有了自己的国家标准。2004年10月,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8年已过,调和油标准则仍然束之高阁。“拖了8年时间还没有出来,有技术方面的原因。”王瑞元表示,“食用调和油在生产过程当中,加几种油种能测出来,但是加多少比例很难检测出来。”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中储粮金鼎方面表态称,我国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示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见到其真面目。
目前为止,只有中储粮一家明确表明了自己产品的各油种比例含量。其产品中,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榄油、茶籽油八类,配比分别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
“这还不是国家的标准,只是我们企业自己的配比。”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表示,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
“标准应该会在今年,最晚明年出台,到那时,食用调和油当不准随意冠名的,只能讲食用调和油一个名称,并且要告诉百姓你是用几种油脂配比出来的。”王瑞元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