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内 面向国际
——以创新精神开拓中国特色认可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认可工作在我国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从国际跟随到大国影响的发展演进过程。仔细观察这条演进之路,会发现我国认可工作的两个基本特征:国际化的中国认可体系和中国化的认可实施体系。
对于中国认可发展国际化与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主任王凤清这样论述“通过30年来的探索,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认可要发展,必须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符合中国国情。走国际化与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认可发展之路,是我国认可制度发展的正确选择。”
多年来,CNAS既遵循国际标准和要求,又立足国情,在认可体制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性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可监督、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国际同行对中国特色的认可监管机制与措施给予了积极评价,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完善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着诚信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作为一个认证大国,我国的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基数大、认证结果良莠不齐。随着认可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认可风险有加大的可能,认可有效性有待提高。基于上述情况,CNAS持续创新监督管理措施,不断完善认可风险管理机制。
1999年,中国认可机构在全球认可机构中率先针对认证结果开展了认可监督;2004年5月,率先在检查活动领域尝试开展了能力验证计划;2007年5月,CNAS《认证机构分级管理方案》发布实施,对认证机构实施风险分级管理;试运行3年多的“确认审核”工作也在2011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是CNAS为充分发挥认可约束作用、提高认证有效性,以认证认可业务层面为着力点的一项认可监督新方式。
通过不断创新机制、采取措施,CNAS的约束作用不断加强,认可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高。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CNAS累计暂停了638家认证机构、实验室或检查机构的认可资格,累计撤销了327家认可资格,注销413家认可资格。
关注反馈
“你们觉怎么样”,“你们的业绩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认证”,这是CNAS经常向获证组织(即最终用户)询问的问题。除了一般的监督外,CNAS还突出了对于最终用户的关注,改变以往大多在管辖范围内发布规范、监督检查,而较少公开地向最终用户询问的做法,为提升认证有效性提供了新路径。
2008年3月27日,CNAS最终用户委员会成立,完善了关注顾客的认可工作机制,在国际认可界开了先河,比起国际认可论坛(IAF)最终用户顾问委员会(UAC)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早了足足7个月。最终用户机制通过了解最终用户对认可结果的期望,进一步增强了反馈信息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提高了认可结果的接受结果和满意度。
在此基础上,CNAS尝试第三方监督抽查,借助来自最终用户的反馈信息,推动对认证市场不良行为的管理,并从最终用户那里获得行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举多效
CNAS还通过加强与行政监管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为行政监管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参与行政监管,扩大和丰富了认可监督的手段。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CNAS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务协调机制,畅通了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渠道,建立起良好的外部协作关系。一次评审完成多项任务,发放多个证书,让社会客户满意,扩大了认可影响,提高了认可结果的社会采信度,同时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借助权威
除了加强约束外,CNAS还注重借助技术权威的力量为认可工作提供坚强后盾。CNAS从2007年开始,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白春礼、刘德培、张杰、刘源张、田波、曾毅、解思深、刘耀9名院士作为CNAS资深顾问。借助这些技术权威力量,增加认可工作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此举再一次体现了CNAS的创新精神。
当前,认可工作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风险与挑战,认可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对认证认可工作提出了“五个创新”的总体任务,即推进制度、监管模式、服务、科技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创新。对此,CNAS将坚持在务实创新精神的引领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继续深化国际化体系与中国化实施的发展思路,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让具有中国特色的认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