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时政动态 >> 正文
澳能源部长:开启澳中两国全面务实合作新局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618    更新时间:2012/9/18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今年是中澳建交40周年,近来关于两国合作的话题持续升温。中澳资源合作是否可持续,两国应如何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这些问题为澳朝野所热议。澳大利亚资源和能源部长马丁·弗格森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开启澳中全面务实合作新局面,增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符合两国共同利益。
  弗格森说,过去40年,澳中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国已成为澳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两国商品贸易总额将近1140亿澳元(约合1756亿美元)。双向投资方面,去年澳大利亚对华投资近170亿澳元(约合262亿美元),中国对澳投资超过190亿澳元(约合293亿美元)。澳中经贸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
  谈到两国资源、能源合作,弗格森指出,尽管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软,澳中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仍是双边经贸关系的基石。弗格森说,澳大利亚是中国可靠的大宗商品来源国,澳产铁矿中的逾六成出口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澳投资资源类项目,这有利于澳中经济持续增长。他指出,澳大利亚是发达经济体中的资源大国,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中的制造业大国。这种高度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在资源、能源产业的长期合作潜力依然巨大。
  弗格森说,两国在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同样应有所作为。他举例说,近年来澳主要银行在华业务活跃,其中澳新银行已在中国四座城市开办了六家分行;在制造业方面,近期中资企业已与博思格钢铁公司、迈高乳品公司、古德曼菲尔德乳品公司和汽车内饰提供商富卓建立起合作关系。
  弗格森说,两国在新能源方面多有合作,目前已建立起耗资2000万澳元(约3080万美元)的清洁煤炭技术项目,从而使得两国有机会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针对某些政客一度热炒的“中国投资威胁论”,弗格森说,中国投资有益于澳社会、经济发展,应享受同日本、韩国、欧美等其他海外投资一样的待遇。他表示,多年来,许多中国在澳投资项目获得成功,促进了两国经济繁荣。
  谈到旅游业,弗格森指出,旅游是澳中两国人文交流和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双向旅游态势良好。中国已成为澳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地,去年来澳的中国访客数量首度突破50万人次,为澳带来38亿澳元(约59亿美元)收益。
  据澳方预计,到2020年,每年来澳中国访客数量将突破100万人次,为澳带来90亿澳元(约138亿美元)收益。弗格森说,面对巨大市场潜力,澳方今年6月在上海启动了为期三年、耗资1.8亿澳元(约2.8亿美元)的对华旅游宣传项目。此外,政府近期还推出了“欢迎中国游客项目”,以资助相关旅游企业加强培训、提升中文水平和中国文化意识,以便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好服务。他认为,在这方面,澳方期待看到两国旅游部门深入合作。
  就教育产业,弗格森介绍说,从2001年至2011年将近150万中国学生来澳留学,占同期来澳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留学生对澳教育部门的重要性。
  弗格森指出,不论旅游还是教育产业,都是双向的。2011年,大约37万澳大利亚人访问中国,中国已是澳大利亚第六大国际出行目的地。他说,这种双向的人文交流无疑是澳中关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弗格森最后表示,在澳中即将迎来建交40周年之际,两国收获了以往合作的丰硕成果。他期待,两国关系将迎来更加崭新而精彩的下一个40年。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俄总统普京出席韩俄商务对话 加强俄韩
    总统普京访问阿塞拜疆 能源合作是重中
    日法外长在美会晤 就加强能源合作达成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