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市场预期,10月15日出炉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的通胀压力持续下降,特别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降幅比市场预期的还低0.1个百分点。结合此前公布的经济指标来分析,当天与本报记者连线的几位外资银行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整体上仍面临一定压力。他们表示,短期内中国的通胀压力较低,不是中国政府担心的主要问题。不过,对于是否需要央行通过降准来减缓经济的下滑态势专家们看法分歧。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认为,2012年政策放松的主要制约是房价而不是CPI,眼下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在阻止房价反弹的同时防止增长进一步放缓。
9月份CPI数据再次低于2%,表明8月份的食品价格上升并不存在明显的持续性,也从侧面表明8月食品价格走强主要是由于天气因素。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整体来看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在降低,同时也表明内需仍保持在较为疲弱的水平上,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放松。而PPI数据的进一步下滑也表明,尽管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强劲反弹,但企业尚未从中明显获益。短期内中国的通胀压力仍较小。
考虑到新的通胀数字(源于环比上升势头)可能低于原来的预测,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其所在机构对全年CPI同比增幅2.9%的预测值存在小幅下行风险(约20个基点)。刘利刚预计,今年全年的CPI同比增幅也将低于3%,明显低于4%的政府目标。陆挺则表示,虽然今年年底前CPI同比数据将上升,但很可能会在3.0%以下,CPI不会是决策者担心的主要问题。
“CPI同比上升有三大动力。一是得益于年中以来的政策放松和刺激措施,最终需求正在稳定甚至加速;二是在美国旱期粮食特别是大豆和玉米价格可能上涨;三是基数效应。因原材料价格稳定和去年第四季度通胀大幅降温,PPI同比可能上升。”陆挺如是说。
综合最新的通胀数据以及一些前瞻性的经济活动指标来看,几位专家认为,中国整体经济仍然面临一定压力。刘利刚表示,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并没有明显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短期流动性注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来源变得更加短期,难以鼓励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投放,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长期投资。而近期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注入和到期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两周的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但未来央行如何注入流动性则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市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性,而这正是央行在流动性操作中需要避免的。”综合这些因素,刘利刚认为央行仍然需要通过降准来减缓经济的下滑态势。
而黄益平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说,9月份的货币数据显示,尽管未实行降息或降准政策,信贷和总体金融已经放松,能够支持经济增长。“银监会有选择地放宽了地方政府投资工具的借贷,国家发改委加快了对企业债券问题的审批。因此,第三季度的货币和金融情况出现好转,同时贷款结构持续改善。这些观察结果补充了我们之前的观点:除了中期通胀风险外,今年进一步的降息受制于对房价回弹的担忧,而逆回购政策会导致央行推迟降准。”同时,他补充道,9月份好于预期的出口数据可能有助于支持就业并降低在领导层更迭之前采取更多政策放松行动的压力。
“正如我们此前所指出的那样,外需疲软仍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下行风险。7至8月份出口增速的急剧放缓已经拖累了经济增长并使政策行动复杂化。8至9月未降息和降准意味着政策放松一直受到房地产价格和中期通胀风险反弹担忧的制约。没有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表明了对上升的政府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以及低效率投资的担忧。”黄益平说。
而在回答市场最关心的“中国政府是否最担心CPI增幅”这一问题时,陆挺表示,通胀肯定不是目前政府面临的最大威胁,相当多的媒体误读了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秋季年会上的言论。他说,易纲真正想说的是,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价格并防止资产泡沫。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央行都将价格稳定作为其首要任务,但这些央行却没有必要永远将通胀作为最大威胁。有新意的是,央行现在对防止资产泡沫给予了更多的强调。“我们认为,眼下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在阻止房价反弹的同时防止增长进一步放缓。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几个月强调多次的:2012年政策放松的主要制约是房价而不是CPI。”
尽管主要的经济指标显著下滑,且通胀已经下降至2%以下,但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梁兆基提醒人们无需对中国经济感到悲观。其理由是,这是政府刻意抑制投资增长而导致的必然结果,随时可以逆转。他预计,中国政府近期会出台一些新政策,但不会像过去那么激进。他说,以中国目前谨慎的宏观经济调控来看,决策者对其所作所为是有把握的,市场应为此而感到安慰,并对前景持乐观态度。他预计2013年政府将出台更清晰的结构性改革计划,并看到很多的变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