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甘肃、陕西等地再次出现了部分农产品滞销的现象。据媒体报道,时下正值丰收季节,甘肃静宁县的苹果,陕西的红枣,山东的山楂、芹菜等均深陷滞销困境,不但价格不断走低,而且很多农产品烂在地头也无人问津,相关农民则损失惨重。
与生产端产品滞销相对应的是,在消费端,普通消费者也没有占到相应的“便宜”。据有关方面的监测显示,11月初以来全国蔬菜价格持续上涨。与10月31日相比,12月11日,21种蔬菜价格全国日平均价格上涨21.7%;并且大部分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12月11日,近八成监测的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
农产品滞销可谓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几乎年年出现,每次出现后相关部门也出台并采取了很多缓解的措施,这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回避的是,产品滞销难题并未得到根治。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反思。
农产品市场之所以频繁出现滞销和价格大幅波动,除去天气等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外,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产销脱节。一方面,生产一线的农民不了解整个市场行情,盲目生产,最终造成部分农产品滞销与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现象频发;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生长周期影响,必然导致阶段性过剩与短缺,造成价格起伏波动。
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农产品滞销的顽症,关键还得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入手,建立产品产销运行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来优化配置各种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促进农业由传统单一模式,向现代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转变,实现生产与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市场需求来控制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促进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需从政策层面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加强农民社会保障,赋予农民参与规模经营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培植出更多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真正让农业种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
在建立农产品产销机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要让龙头企业成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通过产业化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由被动接受指令转向主动决策。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还有协调市场供应、引导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等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农业部表示,将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培育1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订单农业覆盖面力争扩大到50%以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部门和企业参与到农产品产销体制的改革中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