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弥漫我国中东部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雾霾终究将散去,但这个气象事件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追问和思考:谁该对此负责,我们该做些什么?
国家标准查询网(www.spsp.gov.cn)形成PM2.5治理倒逼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告诉记者,从2004年到现在,我国PM2.5绝对浓度值没有明显增加,在近五年内是下降的。他认为,解析PM2.5的成分里到底有哪些污染源仿佛更值得关注。2007年以后,PM2.5中硝酸盐一直在上升,它主要来自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电厂和汽车。
在2012年的全国政协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瞿丽雅就讲过列一个PM2.5来源清单的重要性——通过对PM2.5不同来源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PM2.5进行治理,逐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PM2.5很轻,飘浮在空中,很难捕捉到。但我们利用指纹图谱测试PM2.5中的成分,就能知道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有了直观的数据和比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我建议通过修改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对PM2.5治理形成倒逼机制,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奠定可控基础。”
加强大气监测和法律约束
“越来越复杂的气象环境,提醒我们在大气预测方面要做到尽量贴近真实。”宇如聪说,大气本底值的监测要求在相对清洁的大气环境中进行,因此,中国气象局对大气本底站的站址选择非常严格。近几年,北上广等主要城市的监测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瞿丽雅表示,我国无论大气、污水还是固体废弃物等整个环保监测设备都亟待提高。瞿丽雅还对记者说,新的环境法草案已经加强了政府的环境责任履行,她建议进一步建立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对于有人提到的用人工降雨等方式缓解气象灾难,宇如聪认为那样意义不大,“在污染源不改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的问题最好还是交给它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