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能源环保 >> 正文
中国在2014年或成稀土进口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519    更新时间:2013/2/6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在未来三四年内是否会成稀土进口国,甚至在某些稀土品种上成为净进口国,存在很大的争议。

  外媒昨天援引美国Molycorp公司执行长MarkSmith的观点称,尽管中国目前稀土产量占据全球90%以上,但是到2014或2015年,中国可能会成为某些稀土的净进口国。

  Molycorp公司是中国以外的最大稀土生产企业,上世纪与其他国际稀土公司一样,受中国廉价稀土冲击一度停产,最近两年因为稀土价格快速上涨,开始重启生产。MarkSmith对于中国稀土行业的真实情况可能还不够了解,否则他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记得国内一位稀土应用方面著名教授说:“我听一个新闻讲,稀土好像糟蹋得快差不多了,中国的稀土消耗掉三分之一了。这个咱们可以理解,他们对资源情况不太了解。老外也在添油加醋,说二三十年后中国就要向外国进口稀土。我建议,中国的稀土资源专家应该以正视听,不能让外行说得全国人民都稀里糊涂,好像中国的稀土马上就不够用了,就要严加控制了,好像我们一控制别人就得听我们的了。这是错误的,要是不正视听,很多问题就来了,比如说我们的稀土不能卖了等等。”

  原国务院稀土专家组成员曾天元在一次稀土行业座谈会上说,即使美国稀土飞速生产,澳大利亚的稀土矿真正投入分离,日本也投资稀土,即使他们全面启动,估计在四到五年内,不会影响中国的稀土产业。

  根据官方的统计口径,2011年,中国稀土冶炼产品产量为9.6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的配额是2.4万吨稀土氧化物,折合实物量大约是3万吨,实际出口是1.86万吨的实物量,稀土配额有40%没有使用。

  如果中国的稀土数量一直能够控制在10万吨左右,中国到2014年成为稀土进口国,甚至在某些品种上成为净进口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事实上,去年中国实际稀土产量远高于官方的统计口径。

  有行业人士称,去年的实际稀土产量可能超过20万吨,许多产量都是通过非法交易的,没有指令性指标,许多矿也没有开采证,一些冶炼企业甚至没有取得生产资质。业内一些人士将非法开采指责是中小公司作为。

  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希望迅速提高行业集中度,将矿和冶炼这两个环节掌控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提高话语权和管控能力,但是政策层面也难以控制这些大型企业的扩张冲动。

  根据本报记者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主要地区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达到了34.81万吨,其中包钢稀土、五矿等9家大型稀土企业的冶炼分离产能就高达22.53万吨,而这9家大型冶炼分离企业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也是未来整合的主体。

  国内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稀土产量。但事实证明,指令性计划自实施以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几乎没有企业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所有的企业都在超额生产。指令性这一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在稀土行业是难以奏效的。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的指令性计划本身就存在矛盾。这种政策之间的割裂让行业的管控被大大地削弱。国土资源部负责下达稀土矿生产指标,工信部负责下达冶炼分离指标。由于大型稀土矿掌控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矿产品较为紧俏,获得冶炼分离指标的企业不知道去哪儿购买矿,许多企业只能去购买非法稀土矿。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行管部门之间和政策层面之间的割裂,在2015年以前,国内稀土产量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的稀土由于成本较高,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