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还敢吃炒瓜子吗?”这两天,不少市民在微博上表达对“炒瓜子”的恐惧,明矾、滑石粉等词汇也因与“炒瓜子”挂钩而备受关注。苏州质监部门22日对从市场上随机抽样的炒瓜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七种瓜子均检出铝含量。
国家标准查询网(www.spsp.gov.cn)几天前,上海、南京等地传出“染色瓜子”、“添加剂瓜子”等传闻,随即引发各地对瓜子安全性的普遍担忧。苏州质监部门及时对市场上的“炒瓜子”进行抽检,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反应迅速值得肯定。七种瓜子均被检出铝含量,大量吸收可能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而工业滑石粉更可能致癌,这样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传言的正确。虽然抽检的只是苏州,但基本可以确定,国内市场上的“炒瓜子”质量均不容乐观。
一个细节很值得关注。据质检人员介绍,明矾(铝含量)和滑石粉(镁含量)目前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的检测项目之列。或许,这也正是“瓜子有毒”不易被发现的原因。那么,此次抽检为何要专门针对国家标准中并没有要求的铝和镁元素呢?想来与此前的传言及记者调查有关。因为在内部人士的爆料和记者的暗访中,均有生产者明确指出,出于干燥和抛光“美容”需要,在“炒瓜子”加工过程中,一般都是会添加明矾和滑石粉的。
换言之,如果不是内部人士的爆料,是否永远不会对“炒瓜子”想到检测铝和镁元素,“瓜子有毒”真相是否还将被长期掩盖?实在让人一身冷汗。食品安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对于食品安全新问题的曝光还是时有所见。大概重要的一点,安全监管首先需要走出依靠内部举报的被动困境。今天添加的是明矾和滑石粉,谁知道下次又会是什么呢?无疑,只有将监管工作做在前面,从市场源头着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
当然,安全标准滞后于实际有其客观原因。化学指标何其多也,很多本来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于正常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当然在最初的安全指标中不会出现。不过,在利益诱惑之下,不法商家从来就不会按常理出牌,任何不可能乃至骇人听闻的行为,事实上都可能出现。三聚氰氨的沉痛教训,永远不该被忘记。而回到“炒瓜子”问题上,不检测铝元素或可按此解释,但据介绍,天然瓜子中原本就是含有镁元素的,那么对“炒瓜子”的检测,怎能简单套用对坚果的检测标准,对其含量不闻不问呢?
国家标准并不是教条的原则。一方面,标准本身应该随着社会市场等因素而改变,已经落后于安全要求的标准理当及时修订;另一方面,适当突破标准、拓宽检测范围,或许更有收获,苏州此次的抽检就是例证。食品安全大于天,过分拘泥于标准,抑或把标准的落后当成不作为的借口,某种意义上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