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苏州质监部门对从市场上随机抽样的炒瓜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七种瓜子均检出主要来自明矾的铝含量。据介绍,为使瓜子不易受潮变软、保持好口感,一些不法商贩在制作炒瓜子时会添加明矾,而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大量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导致记忆力衰退,严重的还会引起脑萎缩、痴呆等症状。
国家标准查询网(www.spsp.gov.cn)日前,苏州质监部门对从市场上随机抽样的炒瓜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七种瓜子均检出主要来自明矾的铝含量。据介绍,为使瓜子不易受潮变软、保持好口感,一些不法商贩在制作炒瓜子时会添加明矾,而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大量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导致记忆力衰退,严重的还会引起脑萎缩、痴呆等症状。
从七种瓜子中检测出含有金属铝,是一个“巧合”,或者说,是一个“碰到死老鼠”的结果,因为按照我国相关食品标准,目前,“明矾(铝含量)和滑石粉(镁含量)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的检测项目之列。”也就是说,苏州市有关方面不过是“偶然间”抽查到“铝瓜子”而已,否则,这些“铝瓜子”真不知道还要继续祸害多少人。
问题的核心正在于此。面对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形势,检测标准如何尽快跟上时代步伐呢?客观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可能包罗万象,且存在滞后的问题。譬如,我们可能无法想像到,一些卑劣的商家会用“三聚氰胺”增加奶产品蛋白含量。如果不是后来有人察觉到这类“创意”,恐怕也不可能增加对奶产品的“三聚氰胺”检测标准,类似问题不胜枚举。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和“新的危害源”频发面前,相关部门不能仅仅被动应付。虽然,检测标准无法穷尽和预防一切(成本也不容许),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尽快“扩容”检测标准和“打补丁”的能力总应该具备吧。就譬如上述“铝瓜子”事件,对坚果和籽类,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补上“铝检测”的补丁吗?
与此同时,曝光之后才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一种最科学和危害最小的方法。监管部门只要稍稍主动些,多一些和早一些“排查摸点”、更多些畅通的举报渠道,是可以把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总之,“铝瓜子事件”是对监管部门的警醒,这个事件提醒有关部门,不仅检测坚果和籽类食品的标准亟待“扩容”,监管和检测模式更应该尽快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