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论坛 >> 正文
我国亟待制定道路安全标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点击数:150    更新时间:2013/3/6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要:近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教授在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现在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十分惊人,道路安全设计隐患和国人的用车理念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国家标准查询网(www.spsp.gov.cn)近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教授在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现在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十分惊人,道路安全设计隐患和国人的用车理念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道路安全设计没标准

  朱教授说,道路交通安全和汽车安全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社会真正要控制的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他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世界是比较瞩目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汽车的安全性都很糟糕。道路交通安全要设计人、车、路3个因素。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尤其是轿车,安全技术跟国际先进水平差异已经不大了。从安全技术上说,中国乘用车技术上其实水平并不低。

  之所以死亡率高,主要是汽车进入社会速度太快,不像美国和欧美,汽车和社会是同步发展的,人对汽车是逐步适应的。中国的汽车是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厂商每年生产销售成倍增长,发展速度快,必然让交通设施难以承受,因此,造成堵车、停车、交通事故接连发生。

  朱西产说,我们的道路真的不安全,现在很多道路设计者,纯粹是在为领导造路,根本不是为汽车的安全行驶造路,过度注重道路的美观设计,忽视了道路的安全问题。如路边应该如何绿化,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上很多绿化存在安全隐患,造成遮挡视线,这样,事故必然会发生。

  朱西产透露,目前,我们很多高速路上的护栏、路肩都不合规范,在城市道路上修建路肩当然是好的,可以分离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还利于排水。但是高速路上为什么要路肩?现在的很多高速路上都修了路肩,护栏就安在路肩上,当高速路上的车辆失稳的时候,轮胎首先撞在路肩上,轮胎是有弹性的,跟路肩剧烈碰撞的时候车子会腾飞,800多毫米的护栏就成了摆设。假如说不要路肩,那800毫米的护栏足够将车子拦截,车子就不会飞出道路。

  用车理念埋隐患

  朱西产还指出,中国人的用车理念也存在不安全隐患。

  采访中,朱西产回忆,曾经遇到一起意外交通事故:事故一刹那,侧气囊打开了,但是司机脾被打伤了。原因是座椅套延迟了侧气囊的展出,侧面气囊受到座椅套的约束,展开时间延迟。在侧面碰撞的时候,人和门板之间的距离在20毫秒左右就会缩为零,等到门板和人体已经接触的时候气囊才出来,侧气囊没有垫在人和车门之间。他说,中国人买到汽车就过度装饰,给车里增加很多额外的配置。过度装饰会严重影响到汽车安全,比如,8个气囊的汽车,因为两个气囊被套到座椅套里,严重影响了气囊爆破的时间和速度,安全气囊由保护装置变成了伤害装置。

  采访中,朱西产特别指出,目前市场上流行消音扣,一些不系安全带的司机,用消音扣制止报警器的鸣响。朱西产说,不系安全带开车是非常危险的,汽车厂为了敦促大家系安全带,发明了安全提醒装置,但又有人发明了消音扣,让这个救人的技术形同虚设。

  朱西产说,中国司机和国外司机的用车理念不同。在欧洲汽车设计普遍简洁,车内没有花哨的装饰,很多车连前后保险杠都是不喷漆的。欧洲车不追求配置齐全,他们可以用手去摇窗户,却要求车身电子稳定程序ESP系统必须是标准配置,开车都要系安全带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