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日本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开采到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但外界担忧日本大规模开采后将造成环保问题。
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由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公司领导的实验小组已从海底成功提取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有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这有望缓解日本能源紧张状况。
“可燃冰”的正式名称为“甲烷水合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冰状物,通常存在于永久冻土带或大陆边缘的海域,因极容易点燃,又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一半,是各国关注的新能源。
“可燃冰”在海底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据称可燃冰在日本附近海域分布广泛,埋藏量足够日本使用100年,仅本次试验采掘海域的埋藏量就可供日本使用10年以上。
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逐步关停岛内核电站,用于火力发电的天然气、石油等进口猛增,日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
日本有关公司希望2018年开发出成熟开采“可燃冰”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由于甲烷水合物的化学状态不稳定,开采“可燃冰”时会泄出数百万吨甲烷泡。日本有关人士担心,这将导致“可燃冰”大量气化,并扩散入大气,加速全球变暖。同时,在海中放置大量开采机器,将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