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河南郑州,多个保障市区交通项目密集开工建设,但工程占道、将城市道路分割得支离破碎而更加拥堵,政府对此出台的20条保通措施,很多市民也并不买账。
其实郑州市的拥堵早几年就开始加剧,高峰期出行苦不堪言,近期,三环线路集中开始建设快速化工程,像高架桥、下穿隧道等等这些工程的集中开工,将原本连续的道路分割开来,比如说北三环的几个施工点,走路20分钟的路程,车流大的时候开车可能就需要半个小时以上甚至更久。像前不久就发生了几千人堵在200多米的路段上,连走路都没法前进的大拥堵事件。近期,除了三环外的建设之外,市区也有多条主干道要开工建设一系列的高架和下穿工程,而且由于规划的原因,很多道路周边没有支路和小路能够承担起分流的重任。在郑州市的规划版图上,今年年底前要集中启动10大畅通工程,很多市民就因此担心,会因为施工而导致更大范围的拥堵,从而对集中开工产生了质疑,甚至有反应激烈的车主和市民认为,是政府急于求成,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出行者的感受。
郑州市对集中开工的解释是,长痛不如短痛。他们说整个市区交通网络好比人的血管和筋脉,只有整体改善,才能实现畅通。对此,郑州市也出台了20条保通的措施,比如说施工占道的话,占多少条车道要补出多少条车道、同时尽量减少施工围挡、倡导公务员在3公里内自行车出行以及呼吁各大型单位组织班车上下班等等。其实很多措施,比如说占一条车道要补出一条车道,各个在建工地也都在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我们发现,补出的车道往往和原有的车道相分离,并没有专门的人来管理,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极大降低了通行效率。另外倡导公交出行,有市民就说,现在上班公交车根本挤不上去,如果一部分私家车主再加入到挤公交车的大军当中,公共交通也是不堪重负。
有市民说,虽然科学的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但是在建设之初,抱着一蹴而就的心态是绝对不行的,就像治病,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标本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