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有条贯穿塘厦、常平、桥头等7个镇的河流。这条河叫石马河长88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这是东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源头在深圳。河水行至桥头镇时,来自惠州的水和她交汇。
30年前,这河里有鱼有虾,沿岸的人们可以从河中舀水喝,农田灌溉也得益于它。它就像一位平凡的母亲,尽管平淡流淌,却令人眷恋。
但在今天,所有的这一切,正发生深刻变化。她的清澈与美好,只停留在了居民记忆里。要干净的贫穷,还是要污染的富足?这是个悖论,几乎所有执政者眼中一以贯之的答案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
知易行难。早年教科书中,每个读书郎都在老师教导下,尽情痛斥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只是,我们的发展模式,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糟糕。
几乎没人怀疑,深圳、东莞、惠州这三座城市在珠三角中的“显赫”位置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三城的经济飞速发展。很直观的现象是:企业越来越多,楼越建越高。同时,我们发现,进入1990年代后,石马河开始变脏。渐渐地,清澈的石马河变成了墨汁般的“黑龙江”。
除了脏,这河水还有“毒”那是企业生产直排的废水、废渣,还有各种化学品。
鱼虾没了,熏天的臭气让原本在河岸散步的人们避之不及。漂亮的GDP数据背后,烙下了深刻的城市畸形发展的印记,这是被异化了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民怨渐起,每一任执政者也做出回应,表达治理决心。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斥巨资整治石马河,还昔日清澈河水”成为共识。但石马河整治,绝非东莞一城所能办到。如果“下游在整治,上游不整改”,这注定是一场没有成效的治理。
治不好的石马河,成了东莞人心中的痛。
5年前,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来莞检查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想到在珠三角这么发达的地区,还有污染这么严重的河流。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这一刻,“深莞惠”三城联合整治石马河,成了执政者共识。此后,还建立联合治理的联席会议。也是从这一刻起,五年来,羊城晚报记者用镜头记录石马河的整治之变。
五年过去了,在同样的河段,以同样的视角,本以为一切的变化都会定格在相机里。遗憾的是,没有变化。事实上,官方也认识到没有成效的治理窘境。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曾直言“我们对不起东莞,污染物都排到了东莞”。
石马河如此,东引运河、寒溪河及内河涌亦是如此。“木桶原理”有云,水桶能盛的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城市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重要的一定不是楼房建得有多高,经济数据有多漂亮,而是在发展的同时,还能拥有何种程度的河水。
水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我们渴望富足,但更拒绝那些带“毒”的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