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热点新闻 >> 地方新闻 >> 正文
我国未成年手机网民过亿 超六成10岁前“触网”
作者:曹玲娟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391    更新时间:2013/5/17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热议: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让不少中国家长心有戚戚:英国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4岁。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正与平板电脑和手机打得火热,家长们忧心忡忡。

  “网瘾”、“屏幕依赖”,这些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生理危害的可能、心理封闭的风险,让家长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与屏幕斗法。斗法如何得法,控制如何有度,这是摆在中国家长面前的新难题。

  ——编者

  瘾

  小学一年级学生玩手机玩出老茧,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

  刚刚21个月的柚子宝宝,已不知不觉迷上了玩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最开始是偶然当玩具给她抓着玩,不知怎么就被她摸到窍门了,里面有几个小游戏都会打开,还会自己点动画片看。”柚子的妈妈有点苦恼,“这对视力发育肯定不好。”

  类似的纠结,有大约1亿左右的家长感同身受——近日在沪举办的“机遇与困惑:全媒体时代的教育”公益论坛上,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发热议。根据该《报告》,我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

  智能手机,已成为未成年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终端。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的提升,手机上网还将加速向低龄群体渗透,其便捷性、隐蔽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上网管理更加困难,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

  陈来秀是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心理老师,在她看来,“小学生相对中学生而言,手机上网的频率要低一些。我们学校800多个学生,还没有上课时被老师没收手机的。”但也有极端例子: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除了近视之外,手指上都玩出了老茧。

  “学校没法要求孩子不带手机,毕竟和家长联系接送,还是有手机方便些。”在陈来秀眼中,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无法阻止,除了顺势而为,别无他法。毕竟,即便是她所在的小学,“持有手机的孩子已有约三成。”

  因

  亲子沟通匮乏致未成年人转投“屏幕保姆”,“触网”年龄提前

  专家分析,未成年“手机网民”的泛滥,家长需要负重要责任。

  “很多家长为了安抚吵闹的孩子、打发时间,习惯性地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递给孩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坦言。

  “以前找‘电视保姆’,现在找‘手机保姆’。”陈来秀说,手机成瘾,与此前的电视瘾、网吧瘾“一脉相承”,都是一种精神慰藉与情感的依赖。“如果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亲子沟通流畅丰富,孩子就不必在虚拟世界寻找安慰。”陈来秀强调,孩子是家长的镜像,“家长制造了问题,不能说是孩子的不对。”

  客观来看,青少年长期使用多媒体终端,的确存在隐患。吴国宏直言,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溺其中,对网络信息特别是不良信息缺乏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人与机器的互动多了,与社会的互动势必减少,“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需要把眼睛从屏幕上抬起来,多看看周围的人和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在调研后公开表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

  吴国宏分析,“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实现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对周围世界的操纵。”正因如此,很少有孩子经得住诱惑。

  解

  缓解屏幕依赖不能靠“堵”,要明确使用界限、待之以平常心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手机上网,对未成年人而言,也未必就是“洪水猛兽”。

  “任何东西都需要适度。”吴国宏认为,只要把握好度,类似的多媒体终端反而可以“促进儿童在特定阶段的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认知发展。”

  进入全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悄悄地发生变化。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就举例说,自己的女儿现在读高一,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课余时间,女儿在网上扮演一位心理医生的角色,倾听网友烦恼,并在网络上搜索、整合有效的疏导办法,吸引了很多粉丝。“如今,多媒体也成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陈来秀的QQ好友中,有家长也有孩子。有一次,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留言说,“考了99分,非常郁闷。”陈来秀赶紧去做心理疏导。“我们要发掘全媒体的优势,比如,在表达心境、宣泄情感方面,网络就是很好的渠道。”陈来秀说。

  事实上,上海也在做探索。如上海广播电视台,以一档《超级家长会》电视栏目为主体推出移动应用客户端,提供适宜未成年人使用的专项网络产品和服务,比如提供上海教育地图,可以即时查找周边学校和办学特色;比如计划在中小学考试升学季推出专业的择校、填报志愿在线指导,暑假期间推出“好习惯签到”等。

  “‘堵’是堵不住的。但科学技术永远是中性的,关键看怎么用。”技术进步势不可挡,是专家们一致的观点。

  “如今的家长,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从小接触这么多高新技术产品,这是一个教育的新课题。客观来讲,我们的经验还不足以应对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这一代家长肯定会焦虑。”吴国宏提出,最理想的态度是“不要焦虑,不要把这种负面的情绪继续传染给下一代。”

  而专家们提出的对策也殊途同归,那便是“立规则”。如吴国宏便认为,“家长可以放轻松,但有根弦一定要绷紧,那就是决不能没有监控地让孩子随便玩,最好是把它变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将其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平常心替代‘矫枉过正’。”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