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奶粉销量及市场份额图
原标题:洋奶粉“崇拜”会终结吗?
在中国市场趁火打劫价格涨涨不休,质量问题频曝不歇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洋奶粉被推向风口浪尖,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部分流入中国,事涉多家奶企,市面一片“风声鹤唳”;而就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已结束,将于本周公布结果,企业一旦被确认违反了《反垄断法》,将面临年销售额1%到10%的巨额罚款。
业界不少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国进入了高增长狂涨价的“快车道”,在年年涨价的“趁火打劫”之下,洋奶粉却出现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在政府连环重拳整治下,部分小品牌洋奶粉或退出中国市场,洋奶粉将迎来洗牌。
问题越来越多
婴幼儿奶粉投诉
六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的问题越来越多。去年广东口岸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0批,占全部进口乳制品批次的0.5%。2013年1~5月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1批,其中3批美国牛奶中检出我国不允许使用于牛奶的着色剂柠檬黄。
2012年11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检中,有超过23吨的洋奶粉因查出各种问题被禁止入境。其中,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9.8吨金装婴儿配方奶粉,泛酸不符合国内标准。泛酸未达标准可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
据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13年婴幼儿奶粉投诉744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投诉量翻了一番。婴幼儿奶粉投诉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其中6成是外资品牌。
洋奶粉问题一箩筐
2003年美国亨氏奶粉疑与婴儿死亡有关在以色列被召回;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5年美国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多批次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6年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被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2007年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柜。
2008年澳优奶粉中,被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美赞臣、雀巢、雅培均被验出三聚氰胺。
2009年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法国达能旗下的多美滋奶粉被疑遭三聚氰胺污染。
2010年惠氏奶粉最新事件,婴儿喝惠氏奶粉后腹泻不止,“毒翻”母婴。
2011年1岁女婴吃合生元严重腹泻;韩国每日乳业的牛奶中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洋奶粉澳优被曝光是国内品牌;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现活虫。
2012年雅培、美赞臣“异物门”事件被曝光。
价格越来越高
一年一涨变半年一涨
每次涨幅一成左右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于洋奶粉更加青睐,洋奶粉则进入肆无忌惮地“涨价期”,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则从一年一涨到“半年一涨”。
百元洋奶粉毛利润15%~20%
200元以上洋奶粉毛利润60%
之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洋奶粉价高的原因:一罐洋奶粉进入中国,除了需要缴纳10%的关税、10%的质检等海关费用、17%的增值税外,还有10%的总代理费用,10%~20%的渠道费用,20%~30%的经营成本费用。
“对比欧洲、澳洲、甚至亚洲很多国家,洋奶粉之所以进入中国就价格畸高,不能一味怪在关税头上。”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受打击,洋奶粉开始轮番涨价,在中国这个盲目相信进口奶粉的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
他认为,无论是配方升级,还是成本上涨,都是经久不衰的调价“托词”。“就拿配方升级来说,DHA等辅料增加一点,这些成本变化是企业可以自身消化不少的。”
婴幼儿奶粉价格年年涨,其毛利润到底是多少?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一罐婴幼儿奶粉,低端产品的价格为80至100多元,毛利润为15%至20%,而中高端产品一般在200元以上,毛利润最高可以超过60%。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外资奶粉和进口配方奶粉成本相差无几,每罐900克奶粉到岸价在85元左右,已包含出口国关税等,上岸后加上各种成本或达到100~110元/罐。他表示,95%的国家配方奶粉市场价格都在每罐125元/900克。
洋奶粉降价幅度打折还玩“假摔”
7月初,在发改委启动婴幼儿奶粉反垄断之后,惠氏、明治、多美滋、美赞臣、合生元等洋品牌奶粉纷纷宣布下调价格。
惠氏表示奶粉降幅为11%。美素佳儿所在公司表示,将从7月8日起把中国市场全线产品的售价下调5%。多美滋表示,降价幅度为5%~20%。雅培表示对主力产品系列降价4%~12%。
这些洋奶粉宣布降价后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昨日,广州市内某超市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有部分品牌并没有在零售终端降价。”对于哪个品牌没有调价,对方表示目前无法回应。
7月9日,惠氏金装系列奶粉率先被媒体曝出在零售终端首家降价,但时隔仅10多天,记者前往家乐福、华润万家等超市,却发现惠氏金装系列新配方产品占据了超市主推位置。超市销售人员表示新配方产品售价和旧配方产品降价前的售价“是一样的”,多名消费者质疑惠氏降价是“假摔”。
近日,某超市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该超市零售终端,雅培的平均降价幅度仅7%左右,多美滋仅6.7%。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选购奶粉的消费者,大多数人表示没有感到洋品牌奶粉降价。
“好日子”越来越少
小品牌洋奶粉
或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奶粉品牌多达上百家。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王丁棉表示,消费者不要盲目迷信洋奶粉,其同样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王丁棉表示,在监管洋奶粉价格是否垄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质量的监管,避免不少品牌打着洋奶粉旗号,“挂羊头卖狗肉”。
一位乳品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洋奶粉还不仅仅只是价高质量存疑的问题,还涉嫌信息欺瞒。”
他表示,洋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进口分装,前者是完全在原产地包装完成,后者则是在国内完成成分添加和产品包装。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不少标注“进口奶源”的洋奶粉都没有明确其进口原料的含量和配比,也没有标明具体奶源地,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使得监管部门对其是否采用进口原料等具体情况的监管难度增大。
德国某奶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目前已经有了史上最严的进口奶粉检验监督管理法,在这么严格的制度下面,估计不少小品牌的进口奶粉或是其经销商、代理商会因为负担不起过关时的较高检测费用、时间等成本,从而自然淘汰,退出中国市场。”他认为,市场格局将迎来新的洗牌。
“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最主要还是产品质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洋奶粉接下来在中国的日子会没那么好过了,将面临竞争激烈、监管变严等情况,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会短时间内转投国产奶粉怀抱。“无论中外奶企,关键还在于严把质量关,培养稳固的品牌消费人群。”
国家“重拳”打击
洋奶粉价格垄断
查价格垄断、抓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国连出重拳,不断加强对洋奶粉的价格调查,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乳制品质量的监管。
抓质量
进口乳品应
按照国家标准检验
2008年10月,正式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乳制品进出口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规范进行了规定,要求进口的乳品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检验。
今年5月1日,国家质检部门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品方可入境。同时,进口乳品商要向公众公布乳品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记录进口乳品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编号、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等。
今年6月1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对进口婴幼儿乳粉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在进口环节,对标签标识、包装和进口单证等方面会加大检测力度。明确规定进口婴幼儿乳粉的中文标签不得在境内加贴,必须在入境前就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一旦发现标签不符合要求,将直接导致其婴幼儿配方食品退货或者销毁。
降价格
反垄断案件
调查结果本周公布
据记者了解,因怀疑涨价过快,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曾“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澳优等,不过其后未见有处罚。
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证实,正对几家乳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从已经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看,被调查的乳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国家发改委指出“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奶粉价格偏高。”据悉,国家发改委对奶粉企业就这一问题展开单独约见,有关负责人需亲自到北京汇报。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日前表示,针对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件调查已结束,将于本周公布结果。许昆林称,被调查的奶粉企业限定最低的转售价格是典型的纵向垄断,成为市场上部分奶粉价高的原因之一。这些企业一旦被确认违反了《反垄断法》,将面临年销售额1%到10%的巨额罚款。
编辑
点评
本土奶别偷着乐
抓紧时间争口气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重创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形象。陷入集体焦虑的中国的父母们将视野投向高价的洋奶粉,他们找海外代购,甚至远赴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地抢购奶粉。于是,世界奶业迎来春天。
在乳业大国荷兰,因为中国人“抢”奶粉,竟令当地婴儿无奶可吃。许多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为中国内地的亲友整箱购买奶粉,一些大卖场不得不推出限购令。而在香港,由于大量内地游客的扫货,以及水货客大量抢购,一度出现了“奶粉荒”,今年3月,香港执行离境最多带两罐奶粉的限奶令。
面对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质量崇拜,洋奶粉攻城略地,高歌前进,不几年就占据中国市场的大半江山。
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30%跃升至60%以上,高端奶粉领域,洋奶粉的份额甚至高达七成。
一边是抢购,一边是涨价。2012年,洋奶粉连涨四轮,最高上浮达20%。洋奶粉动辄两三百元一罐,“赚奶粉钱”成为不少为人父母者的口头语。即便进口关税被调低的情况下,洋奶粉的价格依旧在高位运行。
令人迷恋的洋奶粉真的是完美的吗?近几年,洋奶粉频曝“质量门”,2008年美赞臣被检出三聚氰胺,2009年多美滋被疑遭受三聚氰胺污染,2011年美素、雅培、多美滋现活虫事件等等。
价格频频涨,问题时时出,销量却不降。由此可见,洋奶粉的质量个案并不能撼动其市场地位,也没有足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被进口奶粉挤占大部分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国产奶粉,似乎除了价格优势外,缺乏有效的还击之力,阵地频频失守。
信任可以一夜之间失去,却难以一时挽回。消费者宁可买高价的进口奶粉,即使进口奶粉时不时地出点质量问题,他们也不愿意买便宜的国产奶粉,这真是一种悲哀,哀的是国产奶粉的不争气。
国产奶粉当自强。正视存在的问题,不捂不盖,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接受消费者的质疑和追问。
广告吹不出好的奶源地,口碑也不代表质量,地方品牌也并非一定“不杀熟”。千万别以为洋奶粉出了事,国产奶粉就能“敌退我进”了。要知道,洋奶粉出问题,并不必然代表国产奶粉没问题。
奶粉行业,特别是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做的是份良心活,要是在质量上马马虎虎甚至做手脚,危害的是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消费者,才有在这个市场立足的前提。
若想生存发展,须刮骨疗伤,踏踏实实做好质量管理。只有这样,国产奶粉才能用其质量和诚意慢慢重获消费者的信任,以及得到失去许久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