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洋品牌”或用国产材料赚取暴利,或操纵价格实行垄断,还时不时爆出质量安全问题,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洋品牌”肆意“鱼肉”消费者,是企业无德还是监管不力?国人何时才能放心消费?
服装
ZARA连续12次上黑榜
屡出问题,屡上黑榜,洋服装品牌可谓首当其冲。
7月21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他们对商场上销售的定位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童装的检测结果,包括Armani Junior(阿玛尼少年)、Young Versace(范思哲)、Diesel(迪赛)、H&M、ZARA、UNIQLO优衣库等23个品牌,共38批次。抽检结果显示,批次合格率为73.7%,不合格10批,批次不合格率26.3%。阿玛尼、H&M等品牌10批次产品不合格。
同月,北京市工商局也公布了流通领域服装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Robyn(洪英妮)、圣大保罗、麦卡思、LONDEE、Maoren猫人时尚男装、DiaPomy、UNIQLO、KUHLE、汉克梵尼、FlyingScotsman等标称品牌商品上不合格名单。
事实上,洋服装品牌质量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此前,进入中国短短几年时间的西班牙品牌ZARA,更是因为连续12次上质量“黑榜”令人哗然。
问题远不止如此。2012年,杭州检验检疫局辖区进口服装不合格率达14.67%,而今年第一季度已高达23.68%。进口童装质量问题最多,3月上旬,杭州检验检疫局在检验中发现有584件进口服装存在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现象,货值23659.88欧元。
化妆品
强生因质量问题51次召回
洋品牌化妆品不合格,已经屡见不鲜。
日前,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进境不合格化妆品信息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国际大牌化妆品都深陷“质量门”,其中被大众熟知的佳丽宝、资生堂、欧舒丹、雅诗兰黛就出现在黑名单中。
国家质检总局今年1月份公布了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日本著名品牌资生堂榜上有名。
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分公司从日本进口的一批3.6千克的资生堂安热沙防晒霜中,被检出有容易造成中毒的镉。
同样,在今年3月份,上海检验检疫部门在对进境食品、化妆品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有两批次来自法国的欧舒丹杏仁紧肤磨砂膏不合格,不合格原因是“铅超标”,问题产品总量为901.75千克。
此外,据媒体统计,从2005年以来,强生旗下至少13家子公司及其至少27种药品、医疗器械、护肤用品等,因质量瑕疵或因安全隐患发生了至少51次产品召回。然而,强生对中国市场公开召回的仅有6次。强生在中国大陆的药品召回被指比国外晚一年多。
水
依云六年六上黑名单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一批209批次进口不合格食品和化妆品,“依云”天然饮用水等上黑榜,此时已经是依云6年6上黑榜了。
据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北京大自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从法国进口的一批2.376吨“依云”天然饮用水,因存在亚硝酸盐超标被退货。同时,2011年11月,北京盛世唯嘉商贸有限公司从法国进口的依云天然矿泉水也存在亚硝酸盐超标情况。
不仅如此,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显示,2011年1月份,中国从法国进口的80.44吨依云天然矿泉水同样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而在之前的2006年和2007年,分别有三个批次的依云矿泉水被检出细菌总数超标。依云矿泉水在六年多的时间内六上黑榜。
巧克力
违规使用化学物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6月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不合格食品涉及12类,主要是饮料类、酒类和糕点饼干类,其中明治、乖乖、好时等品牌的巧克力产品因铜超标和违规使用化学物等原因被销毁或退货。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86批不合格食品,涉及12类,主要是饮料类、酒类和糕点饼干类,来自23个国家或地区,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和品质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其中,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进口自美国,由H.B.Reese Candy Co生产的好时花生牛油巧克力因违规使用化学物质没食子酸丙酯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被销毁。珠海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口自日本,由株式会社明治生产的明治盒装72%朱古力因铜超标被销毁。厦门允全商贸有限公司进口自台湾地区,由乖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乖乖巧克力脆片因违规使用化学物质滑石粉遭退货。
眼镜
没达到利润就停止供货
从洋奶粉到上海金店,“反垄断调查”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近日,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日本豪雅等国际眼镜品牌同样爆出“垄断门”,涉嫌在经销零售环节控制价格。
近期,总部位于武汉的中际眼镜零售店就因打折销售,被三大洋品牌的代理商拉入“黑名单”。此外,重庆也有多家眼镜销售公司因同样原因被拒绝供货。
据记者了解,目前洋镜片的大致做法是:利润控制在销售价格的50%左右,如售价是500元,利润要控制在250元,如果以只赚240元或者是200元的标准来销售,就算“违规”。此前中际在宣传单上打出依视路产品2.5折起的广告,就有同行向依视路经销商“举报”,后者便立刻被停止供货。
根据一款洋品牌镜片《购销协议》表明,供货方对价格有明确规定,在产品价目表中,明确了该产品给经销商的供货价及统一零售价,经销商应当根据价目表上的供货价订购该品牌产品。供货方称保证公司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对公司十分重要,因此,经销商销售产品的价格,应按照制定的统一零售价出售,严禁低价抛售产品。经销商违反本条规定将视为经销商严重违约,产品公司有权全部或部分取消给予经销商的支持或政策、停止供货甚至解除本协议。
早期洋品牌安全事件
1、几亿枚“毒鸡蛋”
2010年,美国频频发出回收鸡蛋的召回令,这些鸡蛋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当年8月,美国宣布召回2.28亿枚鸡蛋,之后又追加召回1.52亿枚,装鸡蛋的纸盒和搬运工具也在召回之列。这些鸡蛋在5个养殖场生产,之后被贴上十多个品牌的标签后装盒批发销售到了全美国。据悉,当时患沙门氏菌病的患者人数从平时的每周50人增加到200人。
2、二噁英“毒饲料”
2010年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噁英污染,其他州相继发现受污染饲料。由于当地的无良生产商将工业用途的脂肪酸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使得部分饲料的二噁英含量超标高达78倍。德国警方立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 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
3、疯牛病引恐慌
2001年,疯牛病相继在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发生,欧盟各国的牛肉及其制品销售遭受重创,35万名工人失业,政府为此承受每年上百亿欧元的经济损失。疯牛病不仅影响了欧洲居民的食品安全和生活消费习惯,还制造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相继发现该病传染患者,并不断出现死亡病例,仅在英国就有120多人死于该病。
4、口蹄疫损失重
近期,英国再次受到口蹄疫疫情威胁。早在2001年9月,英国和爱尔兰等国相继暴发了口蹄疫,危机持续了11个月,欧盟国家肉类市场全面萎缩,饲养户和商场损失惨重,消费者陷入恐慌中。